战争与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本质相冲突,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使用战争以外的方式获取胜利才最有效。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进步,战争即便胜利了,也不能殖民,不能长久占领,最终的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和实现战略目标,而获取经济利益与战略利益,军事进攻是最不明智的,以经济方式获取经济利益是最直接最安全的方法,与其在战争后又回到经济手段解决问题,还不如从开始就以经济贸易为方式。
战争的正义性是相对的,对于一方是正义的,那么对于另一方就是非正义的。基于自卫,保卫和平,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自由和民族解放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侵略、争霸、为自己利益,推行自己价值观,把自身意识形态强加于别国发动战争是不正义的。二战,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和美国对日作战是为了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战争是正义的;日本、德国法西斯发动对别国对人类的侵犯是非正义的。任何国家、政党发动的战争,自己永远都会说是正义的,而且对于一些非正义战争,各国政府,对内对外都会冠以正义的名称,如二战时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武器”等。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因素,相应的就会形成具有其历史特色的文化,国家的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其文化经济等都不一样。在世界交往中有些国家标榜“自由、平等、民主、文明”以自栩文化的先进,对别国进行文化渗透,以意识形态,发动颜色革命,干涉、推翻别国政权,此行为也是非正义的。在正义战争中,超越了我们维护正义的限度,在一定范围、时间及具体事件中正义的战争也会具有不正义性,如无限的扩大战争,在战争中无限的使用禁止武器弹药,无限的使战争持续下去,无限的伤及平民百姓。正义战争对于非正义一方的人民,其行为也是一种侵略,也是非正义的。所以战争作为统治阶级的产物,早已不能以正义与非正义来区分了,其正义性任何时候都是相对的。正义中存在有非正义是正义的,非正义中有正义行为,其主流还是非正义。而对于人民来说,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不管胜利还是战败,带给人民的只有苦难,受伤害最大的总是普通人民大众。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思想的解放,眼界变宽,文化、思想、理论的进步,以殖民和侵占领土的侵略行为,已经散失了市场,其土壤已经不存在了。战争的最终目的,归结于发展经济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国家政治威望及话语权。不能获取经济利益的战争是不能长久的,反过来还会削弱国家实力。0世纪90年代最后一波民族解放运动以后,殖民统治彻底的成为了历史,当今社会,不管任何国家,只要对其他国家实行殖民统治,也必将遭到全世界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必将失败。现代战争武器、弹药,后勤供应耗费巨大,特别是对于战败方往往会摧毁整个国家经济体系和统治政权,人民生活、生存都无法正常保障。由于军事实力的两级分化,在战争中,强国对弱国的军事胜利很容易,但是要把胜利转换成长期占领却很难。随着民族主义的增强,平等自由人性崛起,民众反对侵略侵占之心强烈,面对侵占,必定有组织拿起武器血战到底。而占领就意味着军事行动的长期化,容易陷入战争泥潭中,军事行动对经济是个严重负担,长期的战争消耗不利于经济发展。如001年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和00年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美国短时内就取得战争胜利,但是却长期陷于战争中,由于战争远离美国领土,最终也没有实现占领吞并目的。
任何科学技术都不是军事、战争的专利。为了赢取战争,减少伤亡,武器装备和与战争相关的产业,各国都把最先进科技应用到军事技术当中。武器装备水平往往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工业、科技水平,由于军事活动的秘密性,又决定其科技水平高于“民用”水平。在国家竞争中,促进国家发展,经济进步,保证产品竞争能力,又需要最先进的科技进行保障。把军事前沿技术,应用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可以造福人民,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市场占有率,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如二战后,人民利用火箭技术,使航空航天卫星技术得到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进步,提高了人民生活品质。反过来,国家由军事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再以经济发展成果,更多的投入发展军事力量,促使军事能力提高,偶军于民,军民一体,相互促进发展,良性循环,实现国家富强,提升综合国力。为了获取战争胜利,各国把工业、科技应用到军事发展、武器装备更新上。由于各国本来科技水平的差距,自然的在军事力量建设上也会形成差距。有的国家尽管在军事上投入比重非常大,优先发展军事力量,兵员众多看似军事力量强大,受国家工业科技水平和军事科技影响,其部队战斗力一般。当代战争比拼的是高科技,对于信息化战争,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技术是制约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如芯片、半导体、晶片、电路板、软件、电子战技术、雷达等都制约着信息化战争,而且信息科技相关产业对信息化战争的影响远超人民想象。
战争要时刻服从政治大局。克莱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用战争来实现目的,说的是战争是政治工具,要不要战争何时战争看政治需要。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将在外君命所不受”是说,军事行动战术战法要灵活使用,以战场变化而变化。另外一个是古时候交通、通信慢,君命传达不具有时效性,对于战场情况只能将领自己抉择。但是古今中外,交战权都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军人决定的是指挥与作战。战争机器一旦开启,作为军人很难兼顾政治利益,军人职责天生缺少政治和军事相统一的灵活性。而政治在面对军事行动时,国家政策也难以及时调整。所以战争因政治开始,作战中军事行动更应以政治为基础,军人应时刻关注政治环境变化,服从政治大局,在政治、经济、军事利益成果最大化时,做出相应的抉择,或结束战争。
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方方面面,综合国力、武器装备、训练水平、后勤保障、科学技术的应用、国际支持、情报、国家意志、战争理论、战法战术、军人精神风貌气节等构成战场生态体系,各方面都影响战争的进程,决定战斗战役的胜负。战争是一门复杂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它们相互影响,不断变化转换成战斗力。军人的战斗力来源于学习、训练、实践,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军人成长更快,对军人影响最为深刻。近观美国发动几场实力不对称战争,美军对战争各要素运用炉火纯青,特别是在战争中使用高精尖科学技术和先进战法成为全球新军事变革学习的榜样。美国使用先进武器装备,以超级大国身份和超豪华“外援团队”打得对手毫无招架之力,对于作战,如同训练一样,“兵怎样练,丈怎么打”就是其领先于世界绝对实力的写照。
在战争中武器装备水平固然重要,但决定战争胜负的永远不止是武器装备一方面。人类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例子太多了,历史上很多赫赫有名的军队都被打败,特别是政权更替时期,占尽装备优势的军队也不堪一击。“兵者诡道”,军队要打胜仗,武器装备是基础,这个基础离不开训练,离不开人操作,高科技技术装备对当代军人文化素质、训练水平要求更高。战场讯息万变,指挥员指挥能力、战法、情报、后勤等都影响战争结果。而对于现代高科技战争,战争优势越来越倾向于科技先进,武器装备精良的国家,往往武器装备的先进性足以加快战争结束,影响战争结果。影响战争另一因素是军人的精神与意志,在作战中精神面貌好意志顽强的一方战斗力就高,军人凭借良好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所形成的军人性格,可以克服武器装备等劣势取得胜利,但是这种胜利是建立在高于对手付出更大的代价的基础上的,特别在军人伤亡上体现更明显。影响战争胜负另一因素是能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大众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能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以先进生产力代替落后生产力的规律取胜。构成战争的各要素是一个系统,是统一的整体,以一个方面和某一优势来衡量最终的胜负都不科学。在战争中把武器装备和军人分开来讨论战斗力是片面的。不管是注重武器装备水平和科技能力的西方强国,还是注重谋略和军人精神意志力的中国。在相同条件同一情况下,军人的智力、精神意志与先进的武器装备相结合,战斗力都会增强,所以保持战斗力谋取打赢的最好方法是谋求与战争相关的各要素全面进步。
战争是国家间政治交往、对抗、争霸、谋利的最后手段,通过战争可以让一些国家实现利益。国家为了利益发动战争,但是战争却不是获取利益最佳方式,经济战可以削弱国家实力,相对带给人民的灾难却更为和平。战争的破坏性是相互的,即便在获得胜利的同时,总是有些方面要过多的付出,不管胜负,对于双方国家的经济都是一种削弱,影响人民生活质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