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一三七章 宿命中的对手

杜英斟酌说道r>

“现在我们和寿春之间隔着大司马,还隔着两淮水师,想要支援寿春,并不容易,大司马十有会横加阻拦。

而且我军再滞留淮上不去,则还需要寿春那边转运粮食、平添负担,所以也只能让阿羯先自力更生。

不过如果有需要的话,岳父和余,随时都能南下。”

“事已至此,也只能如是安排了。”谢奕无奈说道,“希望仲渊所言不差,阿羯这孩子,真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胜过我这个当爹爹的。”

“这是自然。”杜英信心满满的说道。

谢奕瞅了他一眼。

你是一点儿面子都不给我留啊。

————————-

建康府,谢家府上。

自从谢安入朝担任侍中,并且已经隐隐被褚太后和会稽王当做丞相的人选之后,原本门可罗雀的谢家门楣,现在也排起了长队,等着递送名剌登门拜访的人,络绎不绝。

显然朝廷的这个态度,以及南渡世家在朝堂上的鼎力支持,已经足以让寻觅可以攀附的大腿的不少寒门子弟和末流世家,把谢家当做下一个琅琊王氏了,因此现在能够进去拜见一下谢侍中,说不定谢侍中一两句话,就能够指点家族飞黄腾达。

这也是江左一贯的景象,甚至是历朝历代都免不了的景象。

朱雀桥边、乌衣巷里,各家各户也都对此习以为常,风水轮流转,谁家谁户,都有过这般待遇。

只不过现在轮到谢家了而已。

“一朝天子一朝臣啊。”看着谢家家门口的这般景象,负手而行的中年人忍不住摇头说道。

声音不小,引得不少人侧目。

他这句话,出自戏剧《追韩信》,讲的是耳熟能详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是关中戏班子新编排的戏剧,在秦淮两岸、青楼楚馆之中刚刚上映不久,正是受人追捧的时候。

追韩信这个典故,恰恰能说明主公知错能改、臣子慧眼识人,于现在的江左朝廷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毕竟司马氏的口碑不怎么样,正好需要树立知错能改的形象,同时也鼓励臣子们能够互相勉励、共同为朝廷效命。而且根据谢奕之前和杜英所商议,谢家部曲还是不能直接拉走北上,谢奕心里说不过去,军中将领们也不见得就会允诺。

所以谢奕顺势带着这一路兵马驻扎在淮上,也在情理之中。

杜英想了想说道r>

“也好,余率军返回许昌,一来整顿兵马,尤其是得把这些俘虏真正化为我用。

二来也能够兼顾南北战局,按照原定计划,入冬之后,师兄应当会统筹河内、河东和上郡之军,进攻雁门,乃至直扑河套,会猎云中,不一定就不可能。因此余稍稍向北一些,或许能够帮助师兄解决一些后勤和人事。

好在现在鲜卑军队并没有北上之意,只要其盘桓在青徐两淮,仍不北上,那么我军在河东,说不定真的有机会。”

其实原本杜英对于河东战局的变化,并不是很感兴趣,对于师兄,杜英是完全放心的。

但是在得知了如今河北的鲜卑守将是慕容垂之后,杜英在心中怪异之余,也有点儿不是那么放心了。

毕竟师兄和慕容垂······是宿命之中不是对手、胜似对手的人了。

所以历史上的师兄搞出来“金刀计”,成为古往今来阴谋之略的巅峰之作,结果却架不住苻坚心大、功亏一篑,这一次,纵然没有了苻坚,师兄又会不会翻车呢?

杜英对此实在是不敢打包票,所以还是稍微向北挪一挪,尽可能兼顾南北战局的好。

如今王师虽然已经拿下了洛阳,可是杜英还不想直接就坐镇洛阳。

一来是靠北了一些,又顾不上两淮,二来也是因为洛阳作为旧都,政治地位摆在这里,陛下还没有返回洛阳,杜英就跑到洛阳去发号施令了,不太妥当,杜英不想引火上身。

是不是还都洛阳,就让建康的小朝廷去头疼吧。

所以杜英不得不说,当年魏武选择的许昌这个地方,位置还真不错。

“河东战事一起,鲜卑人恐怕也无暇南顾了。”谢奕笑道,“入冬之后,其粮草供给将会更加困难,而只要我军坚壁清野,那么其就算能闯入淮东,也将难以撼动我军在寿春的防线,西进不得,南下也不得,自然就会夹着尾巴北上。

只是期望朝廷那边,不要大惊小怪,此时只要稳住防线,鲜卑人翻不起什么风浪,而要是朝廷大动干戈、征调兵马的话,反倒是容易给鲜卑人可乘之机了。”

说着,谢奕无奈的一摊手。

让朝廷大动干戈、调动防务,现在的朝廷也没有这个本事和底气,尤其是没有那么多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