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天还没亮,董薇晗就起了,董沫晗惦记着父亲又要走,睡得也不沉。
董薇晗用火锅清汤煮的手擀面。
姐妹俩陪着董二江吃了早饭,裹着斗篷送董二江出门。
董平和钱氏,董大海和秦氏,董三河,董泽凯和董泽瑞也过来相送。
他们提着灯笼,一时间,照亮了一小片天地。
董薇晗对北番有点了解。
当初郭记糕点铺子需要的羊奶就是从北边运过来的。
北番是游牧民族,他们每年最难熬的就是冬季。
这里下了大雪,还不知北番是个什么情况,万一北番百姓养的牲畜被冻死,那又是一场不能避免的战争。
董薇晗能感受到董二江对她和董沫晗的疼爱,关心便也自然的表达出来,“爹,我会照顾好妹妹,您不用挂念,还有,明年,您也要回来。”
董沫晗红了眼眶,“爹,我和姐姐等您回来,您一定要回来。”
董二江看着她们,心头发酸。
那年,她们姐妹俩还缩在赵氏后面,一个字都不说。
倒是董晴对他讲了好多话,还拽着他的衣襟问能不能不去。
当时,他觉着这俩孩子胆太小,也许,那时候她们就过得不如意,只是他没发现。
“薇妞沫妞,爹明年一定还回来陪你们过年。”董二江看向父母,说:“爹,娘,大哥大嫂,三弟,她们姐妹俩,劳烦你们多照顾了。”
由于董薇晗的到来,一件件事发生,钱氏的态度在转变,对二儿子和她作对的怨气也消散了,送二儿子离开,这心里怪不好受的。
钱氏用衣袖擦去涌出的泪,喉咙发紧,连吞两次口水,才道:“放心,爹和娘会顾好她们,你,一路平安。”
“天气冷,你们都回吧。”董二江抓着缰绳的手用力了几分,“我走了”
话音还未落,董二江双腿夹了下马肚子,大马便向前跑。
董薇晗领着董沫晗回了屋,钱氏留下来给她们做伴。其他人打着灯笼往回走。
天大亮,钱氏吃了董薇晗煮的面条。
饭后,钱氏和董薇晗姐妹俩收拾东西,然后家里挂了锁,她们姐俩跟着钱氏回了老宅。
过完上元节,大雪从融化成水又结冰的过程中反复几次,路上还留有一层薄冰,更不好走了。
一月十八这天,董家热闹非凡。
新郎官穿着黑色长棉衫,外套一件红色短袄,头戴新郎帽。
董三河骑着一匹棕红色大马,他前面是吹喇叭打鼓,由八个人组成的小队伍。他后面是一顶大红花轿,由四个人抬。
伴着《花好月圆》的迎亲曲子,队伍出发,去镇上迎新娘。
丁涛是县令,他和家人都住在衙门后院。
丁涛从青州书院山长处得知董三河成绩一直是前三,先生还夸奖过他,去盛京若不出意外,一定能考中。
考虑到榜下捉婿的习俗,丁涛这才决定早点把婚事办了。
丁涛没逼着董三河在县里买房子,可去县里迎亲太远,故而,丁涛一大家子来了平川镇岳父家里。
新郎官迎娶新娘,在古代,也有拦门的人。
拦门的表哥表弟还不少,考虑到董三河不练武,准备的便是诗词书画。
董三河每闯过一关,丁涛越加满意。
丁秀妍被亲大哥背上花轿,嫁妆也跟着被抬出去,总共二十四抬。
吹吹打打,迎亲队伍不走回头路,又绕路回了山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