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媳妇已经盯着户口本傻笑十几分钟了,张平江不得不起来把本合上,抓着媳妇手臂回床上。
“要睡觉你先睡,我有事。”李芬芳不想那么早睡觉,还想再看看本。
“煤油灯点多久了?”
张平江一说煤油灯,李芬芳就歇了看本的心思:“你放开,让我锁回去,还有熄灯。”
“嗯,快点吧,煤油灯燃多久了。”
对于煤油灯都用很省的李芬芳而言,张平江真是精准掐住她命脉了。
躺床上李芬芳也没有和往常一样倒头就睡,而是窝在张平江怀里,和他说起话来:“我都要忘了秋收这个事,也忘记你早就分家分出去,赚的工分,有粮食有钱都是你自己的,虽然听起来和捡的一样,但我知道你秋收辛苦,人都晒黑不少,也瘦了,粮食那些都是你应得的。”
意思是她现在乐得很,但知道他的辛苦,不是没心没肺的人。
秋收在娘家干活,李芬芳每天拿的8工分,她的工分当然给家里,没和张平江结婚,当然也以为张平江是算在爸妈家里。
虽然男人和女人在力气上就不是一个层次的,但8工分李芬芳拿着已经够呛了,更不用说张平江拿最多的12工分。
想着想着,又心疼起自家男人,心里暗自决定明早给他煎个鸡蛋。
家里小鸡没养多久,鸡蛋也是她在集上买的,还有几个呢,给他补身体的。
至于她自己,完全不用给自己准备了,他吃的时候都要给她分几口,一起补了。
张平江没回话,用行动表达了。
分粮食分钱比较早,按照每家最高工分的那个人开始排,张平江一个人就把每天工分都拿满了,分粮食比较早。
李芬芳不清楚时间,但心里藏着分粮食的事,醒来很早,身边男人还在酣睡,她就先爬起来做早饭了。
等她做完早饭,自己也吃了,天边才透出亮光,张梅丽过来没直接喊人,是敲的院子门,李芬芳去开门。
张梅丽手上已经有几个编织袋了:“芬芳,拿个编织袋,大点的,我昨晚也忘记跟你说时间,还好你醒着。”
李芬芳:“梅丽姐,你要不坐厨房间等我一会儿,喝口茶,我这就去拿编织袋。”
张梅丽:“不用,就一会儿工夫。”
李芬芳:“好吧,梅丽姐,我去拿编织袋,很快出门。”
李芬芳去睡觉间拿编织袋,张平江这回终于听到动静醒过来了。
拿好编织袋和绑编织袋的绳,李芬芳见张平江坐起身了,语速很快道:“早饭已经做好了,你吃完去上班的话,记得把院子门锁上,我先走了。”
跟着张梅丽,李芬芳也很快来到粮食发放点,没有到时间,但已经有很多户人家在等了。
路上,李芬芳问道:“梅丽姐,北水村都是收成好就发钱发粮食吗?我以前在北山村,全是一年到底才算工分发钱,粮食还好点,夏收秋收或多或少会发点。”
张梅丽解释:“以前我们也是算一整年工分发钱,现在风声好像慢慢变了,叔今年就给改了,凡是大劳动都会先把工分算成钱给大家,就像这次需要全村出动的秋收,先把工分算钱了,一个工分七分钱加上半斤粮食。”
七分钱一个工分肯定不算高,但加上一斤粮食绝对是赚的,村子不同,工分算法都不同,果然还是北水村更富裕,她男人有多少工分来着……没问!
李芬芳才想起来,语气顿时急了:“梅丽姐,我忘记问我家平江工分多少了,趁着他还没上班我跑回去问来得及吗?”
也是她粗心,忘这忘那的,在娘家里的时候都还管着工分本,嫁过来因为张平江在城里上班,完全忘了这些事。
张梅丽:“这不用担心,平江今年就参加个秋收,一共14天,每天12工分,发粮食的地方喊这两个数就没问题。”
算数李芬芳还是会的,心里算了会儿多少工分:“这就好,我还怕数对不上。”
她可以拿到11元7角6分钱和84斤粮食。
84斤粮食她能拖得动,梅丽姐不帮忙也没事。
荒年和丰年发的粮食种类都不一样,今年丰年,发的陈米,荒年粮食少,发的斤两少,也多是粗粮杂粮。
到了粮食发放点,李芬芳看到一个有点眼熟的小姑娘。
“梅丽姐,她是谁啊?”
张梅丽:“张会计家的女儿,张美静,芬芳你公公婆婆不管发粮食,一般也都是最后才领,他们不管,都是叫张会计家管的,美静在旁边帮忙,今天看样子是帮发钱的。”
想到在李芬芳出现前,很多人都以为张平江会娶的人是张美静,毕竟门当户对,婶子和她妈说话的时候她也有听几句,很满意美静。
张梅丽自己不知道该有什么想法,长辈们说是一个闹一个静,相配。
如果没有见过张平江和张美静相处时候的样子,她也觉得性子上是相配的,但她见过,见过就觉得这两个不太可能。
张平江和张美静的相处甚至不能说相处,只是两个人可能因为开会集合,要全村人都一起过来的时候,聚在一起了,张梅丽年纪比她俩都大几岁,但也算是同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