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雀山寒冷的山风,挡不住建设团队的兴奋激动。
在高总工话筒的召集下,上百位建设人员,站在了乌雀山大桥桥头。
他们头顶是“乌雀山大桥”金灿灿的题字,身后是红旗飘飘的大桥。
整整三排戴着安全帽的身影,框在记者的摄像机里,等待着丁鸿达喊准备就绪。
律风站在队伍最左侧,向来不习惯参与这样人头攒动的合影。
但他此时却抑制不住笑意,像极了小时候上台领奖似的心情。
成年以后,很难找回曾经的简单快乐。
现在,他成为了建设团队的一员,盯着前方摄像头,听着周围兴高采烈的议论。
“这桥终于成了,今年可以过个好年了。”
“再等几个月铺好桥面,做完测试,交付给交通部,我们也算是圆满结束了任务。”
“自己建的桥,心里就是踏实。等它春节后通车,我也要开车来过一趟!”
每一句传入律风耳中的话语,都像是他自己心里的声音。
他站在旁边,笑着点头,明明不是在跟他对话,他仍是升起了一模一样的念头。
等春节通车,他也要乘上通往乌雀山大桥的车辆,像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看看他自己设计的桥梁。
“一、二、三!”
丁鸿达的预备声音摁下了所有嘈杂的交头接耳。
预定好的默契之后,重新响起了所有人的呼声——
“这桥,我们建的!”
骄傲、自信、豪情满怀。
回荡山谷,久久不绝。
当天交通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乌雀山大桥顺利合龙,预计春节后投入使用。
当晚,新闻电视台用图片、视频、记者采访,认真而平静地讲述这座惊天动地的桥梁。
从立项到设计,从彻夜建设,再到大桥合龙。
预计三年工期,建设团队仅用了657天便完成了桥梁最为艰险的建设。
节约的工程时间,细细数来,则是中国桥梁建设又一次创新工程的成功实践。
三班倒24小时建设队伍,吊塔钢结构工程专利,火箭高海拔抛送引导索。
还有震撼人心的三十分钟高空旋转90°主桥合龙。
一座乌雀山大桥,创下了中国桥梁建设记录,也带来了桥梁设计方案的突破,和全新的工程技术。
新闻主持人面对基础建设的言辞,简练又迅速。
她话音结束之后,画面切给了这座独一无二的盘山大桥。
乌雀山大桥日夜兼程的建设场景,吊塔抓起厚重钢结构的延时摄影,还有高空90°旋转合龙的震撼画面,足够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受到这座大桥与众不同的气势。
更令人惊讶的是,新闻台直接播放出了从天空俯瞰乌雀山大桥贯通的新高速公路全貌!
曾经的高速线路,需要穿洞过河沿石滩。
崭新的乌雀山高速路线,拥有同样的起点和终点,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行驶方式。
它从繁华内陆都市出发,进入横亘盘旋的山脉,环绕着那座天堑般的乌雀山,飞跃峡谷,一气呵成。
整个过程省去了绕行的烦恼,新增了爬山过谷的体验,直接将疲乏漫长的进藏出藏过程,缩短了四个小时!
在高铁飞速发展,逐渐取代公路的今天,能够缩短四小时路程的新高速公路,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仅仅是一则新闻的播出,全国上下都知道了——
国内建成了一条直线高速公路,驶过中途的盘山大桥,就到西藏了!
油然而生的震撼,伴随着电视上盘旋大山的桥梁,促使更多看热闹的观众,去了解这条高速公路。
乌雀山新高速的痛点难点,集中在无法飞跃的山脉,和踟蹰不前的大桥。
十二年的立项规划,半年时间重出方案,一年多的快速施工。
还有国际专家怒斥:“这座桥梁根本无法建成,就算建成了也会成为无人行驶的废墟!”
以及……
那位神情坦然从容的乌雀山大桥设计师,在视频里说道:“等我们乌雀山大桥建好了,他自己就会后悔。”
现在,桥梁建好了,国内沸腾了。
国际社交网站上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满怀幸灾乐祸和炫耀之情,骄傲地发布乌雀山大桥帅气的合龙,震撼的俯瞰,新闻的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