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十五章 传说中的地道战

陈阳回到宋庄驻地后,突然接到晋中军区的快马通知;鉴于目前日军加大对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和扫荡。

要求各个地方根据地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

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

传说中的“地道战”终于要开始了。

但是陈阳在收到这份通知的同时,既在高兴的同时也有些担心。

当即召集独立团的干部骨干来团部开会。

不一会儿,独立团一营,二营,特战小队队长,政委杨柳,团部作战参谋胡明等人都来到团部。

随后陈阳将军区关于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的通报给众人。

团部参谋胡明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并且还是土木工程专业,听后也是十分兴奋。

扶了扶眼镜首先开始发言道;“上级的这个决定非常英明也非常高明。

挖地道,作为一种特殊的作战方式,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

战国时期,堪称防御战专家的墨翟在《墨子·备穴》中就有开凿地道进行攻防作战的明确记载,说:如果敌军开凿地道攻城,守军也应径直迎敌,针对敌穴方向开凿地道,以穴攻穴,把敌军消灭在地下。

最典型的就是三国时白马将军公孙瓒在易水之畔,修建了一座恐怖的军事要塞——石台上建起一座高十丈的楼,叫做易京楼。囤积了三十万石粮食来固守。

固若金汤的易京楼可以说是让袁绍吃尽了骨头,袁绍连年派兵攻打都攻打不下来。最后谋士出主意——挖地道。

最后袁绍依靠地道逐渐进攻到了易京楼中央的土丘。走投无路的公孙瓒,举火,以自尽的方式退出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舞台。”

这个胡明名校出身,学富五车。所以平时大家也喜欢听他说道,可以增加很多的知识。

看见大家都听得比较入神,胡明有些小得意,然后接着说道;“不过,地道战也有缺点。就是容易被人发现并破坏。

古代为破解地道战,常针对敌人开挖的地道,迎面挖一条,称之为“以穴攻穴”。

还有一种方法是,在地下埋放水缸,上面裹牛皮,然后派专人监听。当敌人用锄头挖地道时,一定距离内能听得很清楚。

一旦发现敌军在挖地道,一般是横挖一条,对洞口放火、灌水或事先埋置铁板。

不过,古人攻城主要是攻击城门,久攻不下才会挖地道,且往往不会在离城很远的地方挖。

所以,在中国古代,地道战并不是使用率很高的战术。

但是我们晋中平原,地势平缓,而且村庄之间相距不是很远,最重要的是打有很多水井,并且很多村民家里都挖有地窖等,稍加改造就是一个简单的地道。

这些都成为发开展地道战的有利条件。

不过以我的专业来看,目前有些地方也先期挖了一些简单的地道,但是都很不完善,只有一个进口,俗称单口隐蔽洞。

这样很容易被敌人发现,并且也非常危险。所以我建议;如果我们这里要开展地道战,必须要前期先做准备,构造和设计必须要完善。

撤退、联络、伏击、反地道战等。

一定要多出口,并且做到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

“很好。”陈阳对胡明的发言非常赞赏。

如果只是简单的挖地道,没有预案,没有准备,仓促而成很容易被敌人发现。

最初挖的地洞,形式简单。

一般是上窄下宽,斜着向下挖,约二三米深,只有一个洞口,能容一个人或数人蹲在里面,颇像青蛙冬眠一样,因此人们叫它“蛤蟆蹲”。

冬天,干部群众在“蛤蟆蹲”洞里住宿后,洞内的空气与外界冷空气接触,就在洞口的伪装物上结一层霜。

太阳一出来,会散出缕缕清雾。敌人慢慢发现了这种奇异现象的秘密,就用拉网的方法搜寻地洞,一些地洞被发现了。

于是,人们把地洞挖深并挖成两个洞口,这就出现了地道的雏形。

虽然这种初级地道在反扫荡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

这种单纯藏身洞属于被动隐蔽、被动挨打型,许多抗日军民和抗日干部被捕或遇害。

前段时间,独立团就曾收到过一个简报;晋中军区2军分区南定县在应对日军扫荡时,提前在北疃村挖建了地道。

并决定由定南县大队一部配合少量民兵开展地道战,阻击日军,同时派县大队的第二中队在外围支援。

在日军进村的头一个晚上,300多八路军和民兵开始修工事、备担架、设障碍物、埋设地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