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十浓色口脂 十一端阳节的礼 十二山有木兮木有枝的那个

十浓色口脂

还没有到仲夏,就很热了。藤典制给我作的深青地丝锦银窗棂文的长形小袋,说可以放笔。

藤典制又用同色锦作的用以置放小札之小袋,右下角绣的如小印般浓红古拙小字——“主”。看来很美丽。

我与藤典制一浓色口脂,与宫里常用不同,另配香方。颜色很娇艳的。

很快端阳节了,宫里都在准备这事。

注一、锦绣纹样之风,金银绣、刺绣之风,于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之为常。

1、刺绣:《玉臺新詠笺注卷五沈約十詠二首領邊繡》領邊繡,卽方領繡也。【漢書】:廣川王去姬,爲去刺方領繡。晉灼曰:今之婦人直領也,繡爲方領,上刺作黼黻文。

纖手製新奇。刺作可憐儀。(劉孝儀《謝晉安王賜銀裝絲帶啓》雕鏤新奇。按:《廣韻》:針。刺也。以針黹物曰刺。)縈絲飛鳳子。結縷(一作伴)坐花兒。……

2、锦袖、蒲桃文繡:《玉臺新詠笺注卷八劉緩敬酬劉長史詠名士悅傾城》

……釵長逐鬟髲。袜小稱腰身。(……【隋煬帝詩】錦袖淮南舞。寶袜楚宮腰。……【沈約詩】領上蒲桃繡。腰中合歡綺。……)

3、金缕绣杂色绫:《艺文类聚卷第八十五布帛部绫》魏略曰。大秦国有金缕绣杂色绫。其国利得中国丝素。解以为胡绫。

注二、唐时小袋内置笔,类唐时鱼袋内置鱼符。

1、《新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十四车服》初,(唐)高祖入长安,罢隋竹使符,班银菟符,其后改为铜鱼符,………………

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左二右一,左者进内,右者随身。皇太子以玉契召,勘合乃赴。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某位姓名。官有贰者加左右,皆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刻姓名者,去官纳之,不刻者传佩相付。

2、《旧唐书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五舆服》自武德(武德,指唐高祖武德元年至武德九年期间)已来,皆正员带阙官始佩鱼袋,

3、《旧唐书卷五本纪第五高宗下》(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五月乙未,五品已上改赐新鱼袋,并饰以银;三品已上各赐金装刀子、砺石一具。

4、《全唐诗卷二十四【杂曲歌辞长安少年行十首】李廓》“日高春睡足,帖马赏年华。倒插银鱼袋,行随金犊车。还携新市酒,远醉曲江花。几度归侵黑,金吾送到家。

5、《全唐诗卷四百四十【初除官蒙裴常侍赠鹘衔瑞草绯袍鱼袋因谢惠贶兼抒离情】白居易》

十一端阳节给皇后殿下的礼

往殿院里铺了细竹簟,四角用金鹿镇了。今日读的《易》。想起谁说的,长安城初设时候,就照《易》的“乾”甚麽的来着。又说象一年有闰。取则《周礼》王城九逵之制甚麽的。

后来想念皇后殿下了,就去便殿。去时正逢上宗正卿在那里回事。宗正卿见我来,行的个礼。

想起上回藤典制说宗正卿行礼很洒脱样子,就注意看了看。果真很闲雅呢。难怪藤典制那麽说。

给皇后殿下行了礼,又看宗正卿将事说完,行礼退下后。就谢过皇后殿下前几日送的牡丹——墨魁、蹙金楼子、紫楼子端香紫。又与皇后殿下说快端阳节了,将附着嫩竹的竹木盒郑重地献给皇后殿下,说是端阳节给皇后殿下的礼,里面是我亲手制配适宜夏月用的香。因为有竹叶汁内里缘故,用的竹木盒。

皇后殿下收下了。

便殿倒很清凉。

注一、长安城初设时候,就照《易》的“乾”:《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一关内道一京兆府》“初,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高坡,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元都观(即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

注二、象一年有闰。取则《周礼》王城九逵之制:《长安志卷第七唐京城》“皇城之东尽东郭,东西三坊。皇城之西尽西郭,东西三坊。南北皆一十三坊,象一年有闰。皇城之南,东西四坊,以象四时,南北九坊,取则《周礼》王城九逵之制。”

十二“山有木兮木有枝”的那个

宗正卿的那房姬妾,就是擅咏唱“山有木兮木有枝”的那个,说是近来写的一则甚麽不知甚麽的诗,总之是抱怨宗正卿的意思。被宫里一个甚麽人知道了,就传开了。

宗正卿不知道该怎麽办。就日渐消瘦了。

后来说是宗正卿对“山有木兮木有枝”的那个说了好些好话。“山有木兮木有枝”就原谅了他。

宗正卿才不再消瘦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