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七十五章:战至惨烈,三次进言

其绝不可能在莫干河谷失利后无动于衷。

且李光利身为太子娘舅,亦是太子于朝中最大的依靠。

种种因素之下,太子必然会为营救李光利一事中左右奔走。

如此多的因素综合下来,则得一必然结论。

那便是大周必然会增派援军至漠北。

且援军数量必然不在少数。

故而。

那日宴席间,陆仲义在将心中想法缓缓道出后。

便向佐敦进言一事一计。

其中一事为,提防大周援军的同时尽快歼灭李光利部。

而一计则为,若无法在短时间内歼灭李光利部,那便对其坚持用攻心之计,断其粮草、绝其希望。

与此同时,暗联右谷蠡王木良哈,分少量兵马与右谷蠡王木良哈部于通往鸣狐山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层层埋伏。

行那围城打援之举。

一举将大周援军尽灭,进而无限扩大战果。

然,佐敦闻言后非但未曾对其夸赞半句。

反而面露不悦地将其训斥一通。

不得不说,陆仲义的三次发自肺腑的进言皆是那金玉良计。

但凡佐敦听从一次,其必然不至于陷入如今这般境地。

可惜。

佐敦对陆仲义的三次进言皆拒绝之。

若细细想来,便能发现佐敦此举着实内有玄机。

简而言之,陆仲义那三次发自肺腑的进言虽称得上是金玉良计。

但却忽略了匈奴内部实情。

因匈奴内部潜在因素等种种客观因素的存在。

佐敦绝不会轻易行那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之举。

简而言之,其必须保存足够的实力,用以提防将来极有可能会发生的内部突变。

至于联合右谷蠡王木良哈暗中于鸣狐山周边设防,行那围城打援之举。

在佐敦看来纯属无稽之谈。

一来,其心有大计,绝不愿与他人共享胜利果实,更不愿与他人共享得胜后的种种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好处。

若其当真愿意共享的话。

其又怎会甩开右谷蠡王木良哈独自赶往莫干河谷迎战李光利部?

二来,在佐敦看来,李光利部绝无可能在内缺粮草、辎重等物,外有攻心之计的情况下坚持太久。

此外,纵使大周皇帝派遣援军又能如何?

那援军又岂能是说到便到?

调兵遣将需不需要时间?

征调民夫与粮草需不需要时间?

军伍行军需不需要时间?

种种因素全部算下来,怕是等大周援军赶来后,李光利等人早已尸骨半寒了。

也正因此,佐敦方才会屡屡拒绝陆仲义的进言。

当然。

这其中自然也有自大心理在作祟。

毕竟,莫干河谷一战,胜利来的太过于容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