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以一种雷霆万钧般的攻势朝着李光利部发起冲锋。
短短数十息间,便有数以百计的李光利部士卒死于匈奴铁骑之下。
见此。
俞亚夫的面色不由得愈发凝重起来。
“一刻钟已至!”
“鸣鼓!冲锋!”
眼见各部将领与士卒已然休整完毕,俞亚夫当机立断沉声下令进军。
“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
俞亚夫一声令下,低沉中自带道道肃杀之意的鼓声瞬间自高台之下飞速朝着四周扩散。
已然休整完毕的俞亚夫部当即换成战马,手持战刀、长矛,腰挎健硕战马,在各自将旗的带领下飞奔入战场。
三里距离,于疾驰之下的战马而言,只不过是转瞬间的事情罢了。
......
......
鸣狐山山脚之下。
匈奴中军大帐旁的高台之上。
自俞亚夫部出现于三里之外的一瞬间。
那立身于高台之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匈奴左谷蠡王便发现了俞亚夫部的身影。
其已然于发现俞亚夫部的一瞬间便快速地调兵遣将。
然。
其部狼卫大多深陷与李光利部的鏖战之中。
纵使其早早地发现又能如何?
战场之上每一道军令的下达都需要时间来完成。
军令下达之后,士卒自原有战场脱身转而迎敌亦需要大量的时间。
更何况,俞亚夫最终连一刻钟的时间都未曾给佐敦留。
深知这一点的佐敦当机立断将丘林鸣以及另外两名仅剩下五百余兵马的千骑长一同派出迎敌。
与此同时,佐敦火速下令自营寨南侧防线抽调兵马。
用以防备丘林鸣与另外两名千骑长不敌之后的突发情况。
至此。
匈奴营寨内仅剩下千余名佐敦亲卫尚未下场。
余者皆已深陷鏖战之中。
......
“杀!”
“杀!杀!”
“杀!杀!杀!”
四千余俞亚夫部士卒全力抽打战马,以此快速拔高战马奔速。
战场之上,冲锋之中。
战马速度的快与慢有时候足以决定一轮冲锋能否建功。
也正因此,距离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当四千余俞亚夫部士呼啸冲锋一里远时。
战马奔速已然初现锋芒。
当四千余俞亚夫部士卒呼啸冲锋至二里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