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问:“她不安分,你怎么不来回我?”
孟绮霜更有话了:“老爷说的,万事不许太太操心,她这事不大,却让人恶心,何必让太太知道。”
贾敏摇头:“我现在还不是知道了?”
孟绮霜便说:“太太即便提前知道了,也不会认真教训她。她满心都是自恃貌美,老爷一定会喜欢,将来宠爱必不输明光院,又哪里会心服太太呢。这回她自己找死,也怨不得旁人了。”
贾敏叹道:“让她先闭门思过三个月,看看悔不悔改。”
孟绮霜忙道:“她已有了坏心,还是把她挪出去,别让她在这住了。太太的身子要紧。”
贾敏抚着圆润的肚子:“那你去安排罢。记着,离明光院要远。”
孟绮霜答应下来,出去安排。
被冬风一吹,她后背上的汗霎时凉了下来。
幸好太太信了她的话。
孟绮霜慢慢向前走。
太太的心事她知道,也是她的心事。
明光院是良妾,不同于家里的丫头,如果让明光院养了家里唯一的男孩,那以后——等老爷死了——太太岂不还要看妾室的脸色?
偏都这时候了,太太还不愿意和老爷开口,抱走明光院的孩子。
太太怕,怕老爷不答应,反倒伤了夫妻情分。
如果老爷宠上了新人,姜姨娘那里宠爱必会减去。
本来嫡母抱养孩子就是正理,新人的枕头风一吹,老爷便不答应,也不会怪上太太。
老爷说不要,太太就真不给人,那后院就永远没有新人。是她发现了洛梅的野心,引·诱她、暗示她,让她以为只要有好颜色老爷就会喜欢,让她胆子大了起来。
谁知老爷竟“坐怀不乱”!
老爷立刻就撵走了人,是一点也没顾及到可能是太太安排的,不怕伤了太太的面子吗?
还是老爷信任太太不会这么做?
孟绮霜有种在悬崖边存身的惊险感。
太太不愿意开口,那她去说!若老爷恼了,厌极了她,要撵她走,还正合她的意!
贾敏身子沉重,预产期将近,新年连交际都省了,年酒一家没去吃,元宵节自然不去看灯。
也如同姜宁想的一样,林如海会留在家里守着贾敏。但他也不放心姜宁自己出去。
姜宁委屈:“我有十年没看过灯了。今年不能去,明年后年孩子还小,我也不放心她自己在家里,也不能去,下次还能看又不知要过几年了。老爷真不让我去吗?”
原身十岁守父孝,十三岁守母孝,十五岁她投奔到林家,十六岁成了林如海的妾,又给林老太太守了三年孝。
十九、二十这两年,贾敏出去看灯,她嫌冷,便主动说身体不舒服没去。
算起来,真的有十年没看灯了。
京中规矩最严,每逢元宵、七夕,路上也不少大户人家的女孩子看灯。何况在开封府里,平日里都有女娘沿街叫卖脂粉果子饮品,也不少妇人闲逛。听说衙门里甚至还有位女仵作,那是家传的本事,破了不少案,府衙特意上报朝廷,给了她仵作正职,薪俸和男人一样。[注]
只是姜宁没出门逛过,所有的这些都看不到。
她一装可怜,林如海果然就心软了。
姜宁再接再厉:“老爷不放心,多多让人跟着我就是了。我大哥也想接嬷嬷和岁雪出去,我们一处这么多人,不会有事的。”
林如海到底挨不过她求,答应了。
姜宁眉开眼笑,立刻就让人准备元宵出门的东西,又找出好几身衣服给林如海看:“老爷看我穿哪身好?”
林如海挑挑拣拣,不想让外人看到姜宁的绝世容光。可姜宁穿什么都好看,他到底摒弃私心,替她挑了一身最合适的。
十五这日。
晚饭后,林如海目送姜宁登车,又嘱托谢寒:“千万好生照应着,若遇事,家里来不及去,立刻找衙门的人,说是林家的女眷。”
谢寒垂首敛目,认真应下。
街上有灯,林家也做了、买了许多花灯,挂在树上檐下,随风摇动,颇有奇趣。
林如海一路走回来,一路慢慢看,想着等两个孩子出生了,长大了,长到三四岁、四五岁时,会不会要他抱,要他摘灯来玩?
但快走到正院时,迎面有一个人等着,让他顿时收了笑。
孟绮霜当地一跪,看向林如海:“老爷,请您听我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