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百三十四章 墨家学派研究过浮力

“皇上,已经准备好了。”

侍卫走过来汇报。

朱允炆微微点头,对众人说道:“既如此,那朕就让你们开开眼,希望你们永远记住今日。”

梁尚才、王二等匠人疑惑不解,黄福、万海平等人对视了一眼,跟了上去。

眼前是一处水池,是专门用来浸泡木料的,船只中有不少位置需要让木头弯曲,而这就需要阴木头,然后再作其他处理。

朱允炆看了看池边的铁锅,走了过去,嘴角含笑捡起铁锅感觉了下重量,然后回头对众人说道:“这是铁锅,是纯铁,还需要检查下吗?”

“呃……”

众人错愕。

朱允炆刚想走近水池,一旁护卫连忙走过来拦住,道:“皇上,水池危险,还请让属下来。”

“无妨,退开。”

朱允炆自然不会将这点水池放在眼里,后湖都游了几次了。

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朱允炆小心地将铁锅放在了水池上,铁锅微微一沉,吃水一寸许,然后稳稳当当地停在了水面上,因为没有风,显得十分平静。

“铁锅为何能在水上飘着?难道铁锅不是铁,是木头?换言之,既然铁锅都能在水上漂浮着,那为什么铁船就不能在水上漂浮着?”

朱允炆严肃地问道。

梁尚才、王二等人都惊呆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水面上的铁锅。

没错啊,这是纯铁打造的铁锅,看那熟悉的样子,不就是从灶房里直接拿出来的吗?要不然灶房的白胡子也不会跟到这里来啊。

可是,铁怎么能浮在水面上,莫不是皇上施了什么法术?

王二有些不信邪,走了过去,直接将铁锅拿了起来,敲了敲,确系铁锅,而且还跟自己腰间的锤子质量差不多。

对啊,锤子……

王二从腰间取出锤子,想了想,放在水面上,噗喽一声,见底了……然后揉了揉脑袋,将铁锅放在水面上,依旧漂浮在水面上。

“这是怎么回事?”

王二有些凌乱了,这铁锅也没什么出奇的,重量都差不多,凭啥它在水上,而锤子却在水下?

梁尚才突然想到了什么,从一旁匠人身上取下来一柄锤子,小心地放在了铁锅里面,铁锅微微下沉,虽然吃水深了一些,但还不至于沉没。

“这,这……”

王二看着眼前一幕,一时结巴起来。

见鬼了。

这怎么可能不沉呢!

王二用手压下铁锅,水流从四周进入锅中,没多久,铁锅就开始下沉,又被王二捞了出来,重新放在水面上,看着依旧漂浮的铁锅,王二陷入了沉思。

许多匠人也开始了思索,这突破想象的一幕。

朱允炆没有打扰他们的思考,只在一旁安静的等待着。

对于浮力的学问,很多人会想起阿基米德。

但如果从时间上来论,他也只能算是西方对浮力学的先驱,但在中国古代,有比他认识浮力更早的人。

比如“曹冲称象”的典故,实际上是曹冲看过历史书,学习了战国时期燕昭王“称象”的旧智,只不过曹冲年龄小,好面子,没备注转载或引用两个字……

而最早研究浮力学的家伙,恐怕是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墨家学派。

在《墨经·经下》中记载:“荆之大,其沉浅,说在具。”

翻译过来,就是物体很大,在水中沉下去的部分很浅,道理在于物体的重量与它所受到的浮力相等,平衡了。

只不过汉代独尊儒术,墨家学问基本上都被打入了杂家之流,上不了台面,所以很多人都没有研究过其中学问。

但是在《墨经》中,不仅有力学、光学、几何学,还有工程技术知识和现代物理学、数学等等。古人不是没有智慧,而是有无数的智慧,都被人为的毁掉了,忽视掉了。

“如此说来,这铁也是可以浮在水上……”

梁尚才低声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