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71章 好是说出来的,恶是做出来的

关宁并非走马观花,而是看的颇为详尽,地处西南的梁国,江河、林木,牧草资源十分丰富,在他看来,这就是一片沃土,要尽快发展起来。他注意到随行的准领主们很兴奋,已经有大展拳脚的准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离不开原住梁民的配合。朱桢还用出心计,拉拢人心,简直可笑,关宁很是不屑,他最擅长的就是此道。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梁国衰弱,已成定局,谁也不能阻挡的了大势。关宁在出发之前就已有完善计划,他下了严令,绝不能说漏陆正渊已在南朝造反之事,相反还要大肆鼓吹其在大宁之辉煌,以此来引动梁人的心!他要把陆正渊打造成榜样,若是外泄出造反之事,可不是成了反面教材?关宁下了死命令,谁外泄砍谁的脑袋。不要问,问就是好。胡标已在兵部任职,陆正渊官居一品,这就是梁国臣子去大宁的待遇。随行有大批讲读人,在来到北林行省后,便受命分散而去。他们又干回了老本行,去宣扬这些事迹,陆正渊父女二人反叛名扬大陆,想来梁国上下都极其关注。这个典型必须要立起来。虽然他造反了,但这并不重要,只要不外泄出去就行。更何况陆正渊并非真正造反,而是在卧薪尝胆。除此之外,讲读人还要宣扬大宁皇帝的仁慈。关宁始终相信,好是说出来的,恶是做出来的。这话略带讽刺意味,不过却是实情。讲读人还要发展下线,最好是从梁人中选出,由他们去宣扬会更有说服力。朱桢用心计扰乱人心,意图拉拢前军将领,关宁自然也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有杀手锏!关宁已下旨让讲读人宣扬,只要是梁国朝臣高官,权贵势要投向大宁,即可得到封爵封地,享受荣华富贵!仅是外来人还不行,还要梁国人也加入进来。关宁已经派人在北林行省,上云行省先行寻找,他绝不会吝啬分封,相信这会让很多人意动。一个衰败的梁国看不到前景,提前寻求出路也是人之常情。关宁既然来了,就不会白来。他高调出行,到处宣扬,路途虽耽搁了些时间,却也只奔目的地而去。仪驾过了北林行省,又经上云行省,才是到了辽庆行省。这些地域已尽属大宁,重要城池地域都有军队驻扎。在战争爆发之前,北林行省已完全在大宁统治之下,戍边大帅郝仓行总督之责。为加强统治,关宁授命多位军中将领暂时管治地方,这些人并无经验,又缺乏管治,使得很多地方成了三不管地带,出现诸多乱象。趁机作乱者大有人在,地方治安崩坏,百姓苦不堪言,这也算是战争带来的恶果。一个政权退出,另一个政权接手,中间的过渡期是混乱的。而朝廷又无法在短时间内派出这么多官吏,难以迅速建府建衙。看来分封之事迫在眉睫。关宁乘坐仪驾眉头微皱,国土广阔有时并非好事,尤其是在交通不畅的古代。梁国本来基础建设就很差,战争期间诸事停摆,道路未修缮维护,行进颇为困难,想要恢复如常,怕是需要漫长时限……同坐仪驾的永宁开口劝慰。关宁抬起头,这句话可算是名言之列了。他摇头道:“是朕着急了,你说的不错,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永宁又接着道:“陛下欲用的分封制就是极好的法子,地域广了,朝廷管理就难了,都封出去让人代管,朝廷操的心也就少了。”“陛下既然决定大肆分封,想必是有解其弊端之法,孩子们也都大了,也可让他们出去为陛下分忧。”这话也只有永宁敢说,因为太过敏感。皇子们怎么安排于国而言事关重大!一直在京自然不成,外封出去为王,又怕起藩王之患。其他人是提都不敢提,都不知关宁是怎么想的……“到弱冠之年吧。”“他们来不了这么好的地方,将来还会征服北夷西域。那些地方倒是适合皇儿们去。”关宁并不反对,且还早有打算。皇子们想要让朝廷白养,根本不可能,至于是否会出现藩王之患,这不是他该考虑的。真到那时,怕是他都已经作古了……关宁现在想听的是永宁的想法。“你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