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十六章激战长江2——平定江淮

打退冯慧亮的夜袭,李孝恭准确地判断出来,敌军内部已经骚动不安,按捺不住了,此刻正是大举发起总攻的绝佳良机。说干就干,李孝恭立即召集诸将,商议如何反击敌军。会上,大部分唐军将领,观点一致,建议主帅李孝恭:

慧亮等拥强兵,据水陆之险,攻之不可猝拔,不如直指丹杨,掩其巢穴。丹杨既溃,慧亮等自降矣! (《资治通鉴》)

唐军诸将的这个建议,非常类似当初李家父子进军关中时,李世民建议父亲李渊,绕过隋军固若金汤的河东郡,直取长安,令隋军措手不及,毕其功于一役。所以,唐军诸将再次提出相同的战法。

在这次军事会议上,唐军的许多重要将领,一致认为,博望山、青林山一带,屯驻数万敌军;并且,冯慧亮等敌将占据天然地利优势,易守难攻。唐军如果发起强攻,很难在短时间内消灭敌军。与其那样,倒不如兵行险招,绕过正面之敌,直取敌军老巢——丹杨。丹杨一破,冯慧亮自然不战而降。

绕开博望山、青林山正面敌军,直扑丹杨,的确是险中求胜的奇招。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是这个险,还是值得一冒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作为唐军主帅,李孝恭刚开始是赞同诸将的方案。

可是,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却站了出来,提出反对意见。谁呢?李靖。李靖不愧是一代兵圣,他以敏锐的军事眼光,看出了此举存在的巨大隐患。于是,李靖向主帅李孝恭进言,献上一策:

公祏精兵虽在此水陆二军,然后自将亦为不少,今博望诸栅尚不能拔,公祏保据石头,岂易取哉!进攻丹杨,旬月不下,慧亮等蹑吾后,腹背受敌,此危道也。慧亮、正通皆百战馀贼,其心非不欲战,正以公祏立计使之持重,欲以老我师耳。我今攻其城以挑之,一举可破也! (《资治通鉴》)

李靖认为,江淮敌军主力,虽然全部集中在博望山、青林山一带,丹杨看似空虚,可是,辅公祏手上的兵力,想必也不少。如今,博望山尚且久攻不克,若调兵转攻丹杨,难道就可以轻易攻下吗?倘若攻打丹杨,旬月不能攻下;那么,冯慧亮必定尾随唐军身后,与辅公祏前后夹击,到时腹背受敌,必败无疑。

因此,李靖坚决反对攻打丹杨。当务之急,还是要解决博望山之敌。于是,李靖提出了自己的应敌之计。总结一下,那就是诱使敌军出城决战,将他们吸引到旷野地带,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击灭敌人。

听了李靖的陈述,李孝恭深以为然,觉得很有道理,便采纳了李靖的建议,开始积极准备诱使敌军出城。既然要诱敌出城深入,就必须把戏做足,不能让敌人看出一丝一毫的破绽与猫腻。

很快,李孝恭开始动手了。首先,李孝恭从唐军中挑选出了一些老弱病残的将士,让他们佯装主力,前去攻打敌军营垒。至于李孝恭本人,则亲率一支精兵,埋伏于暗处,结阵以待。

按照李孝恭下达的军令,负责攻打敌军营垒的唐军羸兵,故意诈败,没打上几个回合,便引兵退走。看到唐军“败退”,驻守营垒的江淮敌军,想也不想,立即倾巢而出,出营大举追击。孰不知,李孝恭早就布好陷阱在等着他们。

江淮军出营追击,刚刚追出数里。突然,李孝恭亲率的那支唐军主力,犹如神兵天降,出现在江淮军面前。只见这支唐军,军容齐整,斗志昂扬。没等敌军反应过来,李孝恭指挥唐军,对江淮军发起猛烈攻击。

大战当中,唐军之中闪出一员战将,摘下头盔,朝着对面的江淮军一声大喝:“汝曹不识我邪?何敢来与我战!”这员唐军战将不是别人,正是杜伏威的另外一个养子兼心腹爱将——阚棱。

阚棱其人,在江淮军中与王雄诞齐名,是被杜伏威发掘出的一位新派将领。阚棱骁勇善战,武艺高强,擅使两刃长刀,刀长约一丈,名为“陌刀”。据说,每次作战,阚棱手挥陌刀,可以连斩数人,无人可挡。所以,阚棱是江淮军中鼎鼎有名的一员猛将,只有王雄诞能够与其比肩。

后来,阚棱由于战功卓著,杜伏威对其委以重任,拜为左将军,与王雄诞一起制约辅公祏。根据史书记载,阚棱素日治军严明。纵使是亲朋好友触犯军法,阚棱也是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伏威据江淮,以战功显,署左将军。部兵皆群盗,横相侵牟,棱案罪杀之,虽亲故无脱者,至道不举遗。 (《新唐书·阚棱传》)

再之后,杜伏威入朝,留下王雄诞“监视”辅公祏,自己则带着阚棱一起前往长安。到了长安之后,唐高祖李渊十分欣赏阚棱的勇猛,遂委任其为左领军将军、越州都督。当得知辅公祏起兵反唐的消息后,阚棱主动请缨,跟随唐军主力,一起南征。所以,此时此刻,阚棱出现在了唐军军中。

阚棱关键时刻出现,一声断喝,告诉对面的江淮军,你们难道连我都不认识了吗,谁敢过来与我一战!别说,阚棱的这声怒吼,立刻震住了迎面的敌军。要知道,江淮军中的大部分将士,以前都是阚棱的部曲,他们深知阚棱的厉害。此时见到阚棱本人,立刻丧失斗志,有的下跪拜伏,有的则四散奔逃。

因为阚棱的巨大威力,江淮敌军顿时失去了秩序,已经很难组织有效的反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样难得的机会,唐军岂肯放过?此时,正是大破敌军,取得战役胜利的绝佳良机。

于是,李孝恭、李靖率领唐军主力,乘胜追击,追亡逐北,转战百余里。在唐军疾风骤雨的强大攻势下,博望山、青林山两处敌军营垒,被相继攻破。经此一战,江淮军大败,冯慧亮、陈正通等敌将,狼狈遁归,杀伤和溺死者,多达万余士卒。

应该说,唐军攻取博望山、青林山两处敌营,大破五万江淮军,基本歼灭了辅公祏手上唯一一支最有战斗力的生力军,江淮军元气大伤,剩下的只是被唐军打剩下的残兵败将。大破博望山、青林山敌军,辅公祏的覆亡,指日可待。

取得博望山、青林山两战大胜,击破五万江淮军主力后,唐军决定一鼓作气,直接灭掉辅公祏。因此,李靖亲率大军,进逼丹杨。面对唐军兵临城下,且领兵的又是李靖这样的厉害角色。故而,辅公祏心生畏惧。

当时的情况,江淮军主力虽然折损殆尽,在博望山、青林山两战中,全军覆没。不过,辅公祏此时依旧拥兵数万,尚有一战之力。只要固守城池,保住丹杨应该不成问题。然而,这个时候的辅公祏,早已被吓破了胆,无心恋战。最终,辅公祏率领部众,弃城东走,打算与左游仙会合于会稽。

这个时候,唐军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当然不会轻易放走辅公祏。见到辅公祏弃城而走,李世勣整顿兵马,在后紧追不舍。身后唐军拼命追击,辅公祏只能拼命逃跑,企图摆脱唐军追兵。

关键问题是,辅公祏此时大势已去,他的部下觉得跟着他,无疑是死路一条,纷纷离他而去。所以,辅公祏一路逃窜,手下的部众则是不断地离队、走散。当行至句容时,辅公祏身边仅剩区区五百人马,大部分都趁机跑掉了。由此可见,辅公祏已是众叛亲离,惶惶如丧家之犬,朝不保夕。

一天夜里,辅公祏率部宿营于常州。当夜,辅公祏贴身卫队将领吴骚等人,私下密谋,打算抓住辅公祏,将其献给李唐,也算是大功一件。万万没有想到,这些将领的密谋,被辅公祏给听到了。辅公祏听到后,非常害怕,撒腿就跑,连老婆孩子都没来得及带上一块逃跑,只带了心腹数十人,斩关而走。

辅公祏带着数十名心腹,狼狈出逃。最后,辅公祏一行人,逃到湖州附近的武康时,遭到当地农民武装的围攻,西门君仪(辅公祏亲信)战死,辅公祏不敌被俘。这些农民武装,将辅公祏献给唐军,而后,辅公祏被押往丹杨,枭首示众。

紧接着,唐军分捕辅公祏余党,悉数诛杀。至此,江淮地区最后一支割据势力——辅公祏政权,彻底覆灭。唐王朝正式实现了对长江流域的统一,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江南地区,从此纳入大唐王朝的版图。

在李唐王朝强悍的军事实力面前,辅公祏一败涂地,并最终被枭首示众。攻灭辅公祏势力,使得唐朝一举平定了江淮地区,实现了对江南的完全统一。这对唐王朝而言,本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然而,就在唐军消灭辅公祏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一件极其蹊跷的事情,为李唐平定江淮蒙上了一层疑云。

这是一件怎样蹊跷的事情呢?武德七年(624年)二月,太保、吴王杜伏威,突然在长安暴毙。杜伏威身体一向康健,为什么会突然毫无征兆地暴毙呢?个中缘由,难免会让人产生种种猜测。关于杜伏威的死因,《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均无明确记载。不过,《新唐书》中,却记载了杜伏威的死因:

伏威好神仙长年术,饵云母被毒,武德七年二月,暴卒。 (《新唐书·杜伏威传》)

这段记载是说,杜伏威晚年迷恋长生不老之术,过量服食丹药,最终导致身体透支,暴病而亡。这样看来,杜伏威之死,应该非常清晰,就是简简单单过量服食丹药而死。那么,事实当真如此吗?

其实,杜伏威之死的背后,隐藏着莫大的冤情。根据各类史书的记载,杜伏威去世之前,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让杜伏威的死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政治色彩,矛头直接对准了唐高祖李渊:

辅公祏之反也,诈称伏威之命以绐其众。及公祏平,赵郡王孝恭不知其诈,以状闻;诏追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及太宗即位,知其冤,赦之,复其官爵。 (《资治通鉴》)

前文说过,辅公祏起兵反唐之前,为了煽动旧部加入叛乱,伪造了一封杜伏威写给自己的亲笔信。在信中,辅公祏谎称,是杜伏威指使自己拥兵造反。当然,这封书信是辅公祏伪造的,杜伏威从头至尾都毫不知情。结果,唐军平定辅公祏后,搜出了这封书信。李孝恭便以此为证据,向唐高祖举报杜伏威参与谋反。拿到这封书信,李渊也不分青红皂白,勃然大怒,认定杜伏威与辅公祏相互勾结。

其实,李渊早就对杜伏威产生了怀疑。众所周知,杜伏威于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入朝,辅公祏则是在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起兵反唐。仅仅一年,辅公祏便在江淮起兵作乱,这时间未免也太巧了吧。

为什么杜伏威前脚刚走,辅公祏后脚就造反了,莫不是二人商量好了,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封伪造的书信,直接成为了一切的源头。唐高祖也不甄别这封信的真伪,认定杜伏威就是辅公祏背后的大佬。

随即,唐高祖对杜伏威作出了处置。当然,唐高祖并没有杀了杜伏威,可这个处置依然相当严重。什么处置呢?唐高祖下令,褫夺杜伏威的官爵,削其属籍,并抄没家产。实际上,等于一撸到底了。不久之后,杜伏威暴病身亡。

综上所述,可以大致推断出杜伏威的死因。杜伏威由于唐高祖处置不公,心灰意冷,郁郁寡欢,日日留恋于长生不老之术,最终因过量服食丹药,导致病情恶化,一命呜呼。可见,杜伏威虽不是被唐高祖直接杀死,却也是被他间接逼死的。

在杜伏威蒙冤的过程中,唐军前线主帅赵郡王李孝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正是李孝恭拿着那封伪造的书信,向唐高祖举报杜伏威谋反。最终,唐高祖才对杜伏威作出了剥夺官爵,抄没家产的处置。那么,李孝恭为什么要和杜伏威过不去呢?他与杜伏威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过节呢?

其实,李孝恭和杜伏威之间,并无过节。可是,李孝恭却与杜伏威的养子阚棱,一直势如水火。为了陷害阚棱,李孝恭必须要拉杜伏威下水。所以,杜伏威是被莫名其妙地牵连进来的。

此次平定辅公祏,唐军前线的“三驾马车”——李孝恭、李靖、李世勣,居功至伟。因此,战后,唐高祖进行封赏,任命李孝恭为东南道行台右仆射,李靖为兵部尚书。不久,高祖撤销东南道行台,改任李孝恭为扬州大都督,李靖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同时,唐高祖十分赞赏李靖的战功,说:“靖,萧、辅之膏肓也。”

然而,就在大战之后,身为唐军主帅的李孝恭,却与同为唐军将领的阚棱,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阚棱前文介绍过,是杜伏威的养子,江淮军的猛将。后来,跟随杜伏威一同入朝。辅公祏反唐,阚棱主动请缨,随唐军主力一起南征。在唐军与辅公祏的决战中,阚棱挺身而出,喝退江淮旧部,为唐军反攻创造机遇。可以说,唐军平定辅公祏,阚棱是立下大功的一员战将。

可是,平定辅公祏后,阚棱却和主帅李孝恭闹起了别扭,二人关系越发紧张,乃至到了最后,李孝恭竟要设计陷害阚棱。关于李孝恭与阚棱的矛盾,主要还是出在李孝恭的私心之上。

赵郡王李孝恭,虽然是仅次于秦王李世民的李唐宗室第一名将,军事才能出众,战功赫赫。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在性格上的缺陷。李孝恭为人心胸狭隘,睚眦必报,就以此次陷害阚棱为例。

此番唐军平定辅公祏,李孝恭私心作祟,认为这是大捞一笔的好机会。于是,辅公祏覆灭后,李孝恭大肆籍没辅公祏余党的田宅。不仅如此,李孝恭欲壑难填,还将手伸向了杜伏威、王雄诞、阚棱的田宅。

没想到,此举却激怒了阚棱。阚棱是一员武将,秉性耿介,不懂得拐弯抹角。看到李孝恭如此做法,觉得这吃相也太难看了。因此,阚棱找到李孝恭,向他讨要说法,言语之间,难免冒犯到了李孝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