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十三章河北叛乱2——洺水之战

这个时候,刘黑闼兵力折损严重,人数不占优势。所以,他的想法是,必须尽快攻下洺水县,速战速决。而此时,李世民也看出了刘黑闼这种急躁的心理,打算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疲敌之计。李世民准备利用洺水县的地形优势,拖住刘黑闼主力,逐渐消耗叛军的有生力量,从而一举击破。

应该说,李世民的想法还是不错的。只要唐军能够守住洺水县,顶住叛军的攻势,就能从根本上扭转战局,赢得最终的胜利。可是,战役的实际情况,却与李世民的军事部署大相径庭。

怎么回事呢?问题出在了洺水县的地形上。总的来说,洺水县的地形,还是非常利于唐军坚守的。根据史书记载,洺水县易守难攻,城池四周尽是水域,水宽超过了五十步,水深三、四尺,是一条天然的军事屏障。这样的地形,刘黑闼想要大举攻城,还是相当困难,一时很难突破。

当时,刘黑闼的主力,驻扎于洺水县东北。为了突破水域拦截,刘黑闼命人修建了两条甬道,企图将甬道修到洺水县城城下,用以攻城。这个时候,李世民率主力赶到,三次派兵攻击叛军,意欲摧毁甬道。可惜,唐军三次进攻,三次皆被刘黑闼击退,未能成功破坏敌军甬道:

刘黑闼攻洺水甚急。城四旁皆有水,广五十馀步,黑闼于城东北筑二甬道以攻之;世民三引兵救之,黑闼拒之,不得进。 (《资治通鉴》)

这样一来,唐军无法从外围突破,李世民不免有些担心,他担心城里的王君廓,守不住洺水县,顶不住刘黑闼的攻击。面对这样的情况,李世民急忙召集诸将,商议对策。会上,李世勣说道:“若甬道达城下,城必不守。”李世勣分析,一旦叛军的甬道修成,直通城下,则洺水县城一定抵挡不住刘黑闼的进攻。

关键时刻,行军总管、郯勇公罗士信挺身而出,主动向秦王李世民请缨,愿意代替王君廓,坚守洺水县。罗士信是一员猛将,李世民相信,以罗士信的勇猛,守住洺水县,应该不成问题。

于是,李世民登上洺水县城南的一座高冢,用令旗发出信号,命王君廓率部突围。接到旗语指令后,王君廓立即率领部众,从南门奋力突围。但是,南门叛军重兵封锁,王君廓的第一次突围,以失败告终。南门突围失败后,王君廓转而从北门拼死力战,最终溃围而出。其后,罗士信趁机率领两百精兵,进入洺水县,接替王君廓。

事实上,李世民以罗士信顶替王君廓,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以洺水县为诱饵,牢牢吸住刘黑闼主力,逐渐拖垮他们;然后,趁叛军兵困马乏之际,发起突袭,一战破敌。为了争夺洺水县城,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眼见李世民大军慢慢逼近洺水县,刘黑闼内心焦灼万分。如果再不能夺下洺水县,他将会输掉整个战争。这个时候,刘黑闼彻底红了眼,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攻下洺水县。根据史书记载,刘黑闼修好甬道后,不分昼夜,猛攻洺水县,连续攻了八天八夜,发疯似地直扑洺水县。

面对刘黑闼的疯狂进攻,罗士信带领麾下两百精兵,拼死抵抗,坚守城池,一次次打退叛军的进攻。在此期间,李世民曾经试图多次派兵救援。奈何,天公不作美。当时,正值大雪天气,大地冰封,道路阻塞,唐军无法及时增援,导致叛军攻势越来越猛,罗士信只能孤军作战。

虽然罗士信拼死守城,但毕竟敌众我寡,手上只有两百甲兵,面对数倍于己的叛军,又无外援;最终,罗士信苦苦坚守八天后,寡不敌众,于武德五年(622年)二月二十五日,洺水县城失陷,罗士信被俘。

罗士信骁勇善战,武艺高强,是闻名天下的瓦岗英雄,唐军军中的少年勇将。因此,刘黑闼想要招降罗士信,让他为自己所用。谁知,罗士信一身傲骨,誓死不降,反而对刘黑闼破口大骂,最后被刘黑闼杀害,年仅二十岁。一代少年战将罗士信,为了大唐王朝的统一大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隋末唐初的风云乱世中,罗士信侠肝义胆,勇冠天下,曾经与秦琼、程咬金、李世勣等人聚义瓦岗,共同反抗暴政;也曾经为了大唐出生入死,冲锋陷阵,谱写下了一首首瑰丽的英雄壮歌。可惜最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在胜利的前夕,罗士信壮烈牺牲,这也是他作为一个军人,最好的人生归宿。

罗士信遇害,李世民痛失爱将,悲痛不已。后来,唐军收复洺水县城,李世民派人找到了罗士信的尸体,满足了他生前的心愿,将罗士信与老上级裴仁基,合葬于洛阳北邙山,追谥为“勇”。

罗士信生前,一直非常怀念老上级裴仁基,感念裴仁基的知遇之恩。可是,裴仁基被王世充所害,身首异处。后来,唐军攻克洛阳,罗士信用家财收敛了裴仁基的尸骨,葬于北邙山。而且,罗士信不断对其他人说,我死后,也要葬在这里。因此,李世民满足了爱将生前的需求,将罗士信葬在裴仁基的墓旁:

太宗闻而伤惜,购得其尸,葬之,谥曰勇。士信初为裴仁基所礼,尝感其知己之恩,及东都平,遂以家财收敛,葬于北邙。又云:“我死后,当葬此墓侧。”及卒,果就仁基左而托葬焉。 (《旧唐书·罗士信传》)

在与刘黑闼叛军最后阶段的较量中,唐军丢失了洺水县,还牺牲了猛将罗士信,这对李世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同时,李世民也发现了,刘黑闼已是强弩之末。此次攻陷洺水县,刘黑闼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即使占领了洺水县,也未必能长期固守。针对这种现象,李世民决定,反攻洺水县。

果然,洺水县失守四天后,武德五年(622年)二月二十九日,李世民组织唐军,进攻叛军,重新夺回洺水县城。也就是说,刘黑闼仅仅占领了洺水县四天,就被唐军夺了回去。这一次,刘黑闼再也无力反击,只得撤出洺水县。

唐军夺取洺水县,意义重大,等于在刘黑闼的后方插入了一把利剑,切断了刘黑闼与其它据点之间的联系,彻底截断了叛军后路。同时,也标志着战役到了最后时刻,双方的决战一触即发。

武德五年(622年)三月,李世民与罗艺合兵,驻扎于洺水以南,同时分兵屯于洺水北岸。此时,刘黑闼的主力,驻兵洺水以北,两军隔洺水对峙。直到这个时候,战争的主动权,又回到了李世民手中。李世民再次使出“疲敌之计”,打算拖垮叛军。他曾经凭借这个战术,先后击败过薛仁杲、刘武周、宋金刚、窦建德数个强敌。

李世民的原则是,无论刘黑闼怎样派兵挑战,唐军将士一律固守营垒,坚壁不战。并且,李世民另外派遣一支奇兵,袭击刘黑闼的后方粮道。当时,刘黑闼主要的粮草补给,都是从冀、贝、沧、瀛四州运输而来。结果,唐将程名振率领千余兵马,半路伏击,沉其舟,焚其车,成功破袭了叛军的后方补给线。

两军对峙的过程中,期间发生了几次军事交锋。比如,武德五年(622年)三月十一日,刘黑闼任命大将高雅贤为左仆射,军中举行盛宴庆贺。趁着叛军大宴,戒备松懈,李世勣带兵逼近敌营,准备发起突袭。

看到唐军袭营,高雅贤借着酒劲,上马单骑追赶李世勣。不料,半路上,李世勣的部将潘毛,突然从斜刺里杀出,一槊将高雅贤刺于马下,高雅贤身负重伤。左右一看高雅贤坠马,赶紧上前,扶着高雅贤回营。但是,没等到达营地,高雅贤因为伤情严重,不治身亡,叛军折损了一员大将:

壬辰,黑闼以高雅贤为左仆射,军中高会。李世勣引兵逼其营,雅贤乘醉,单骑逐之,世勣部将潘毛刺之坠马;左右继至,扶归,未至营而卒。 (《资治通鉴》)

双方打打停停,互相较量。就这样,李世民与刘黑闼二人,在洺水两岸整整相持了六十多天。李世民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真沉得住气。六十多天的对峙,不管刘黑闼如何挑衅,李世民依旧纹丝未动,稳如泰山。

问题是,李世民沉得住气,刘黑闼却沉不住气了,再这么耗下去,必败无疑。刘黑闼于是决定主动出击,扳回一局。正好当时,李世勣不断偷袭叛军大营,刘黑闼就准备拿李世勣开刀。

一天夜里,刘黑闼集结兵马,大举夜袭,直攻李世勣军营。李世民得报后,当即率领一支轻骑,从背后掩杀,直击叛军侧后,救援李世勣部。尽管李世民出其不意,突然袭击敌军背后。可终究唐军兵少,架不住刘黑闼人多,很快,李世民陷入了叛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危在旦夕。

幸运之神总是会眷顾李世民。危急时刻,一员猛将冲破包围,前来营救秦王李世民,谁呢?尉迟敬德。

只见,尉迟敬德带领一队锐士,杀入重重包围,及时赶到,一举击穿敌军阵线,掩护李世民突围。趁着敌阵出现缺口,李世民与堂弟略阳公李道宗,合力冲出包围。此战,刘黑闼夜袭失败,损失巨大。

经此一战,李世民清晰地发现,刘黑闼越来越按捺不住了,急于速胜。转眼,到了武德五年(622年)三月下旬,唐军切断刘黑闼的粮草补给线,已经整整一个月了。这个时候,刘黑闼军中极度缺粮。所以,李世民认为,刘黑闼缺粮,肯定会焦躁不安,必率军前来决战,这正是围歼叛军的良机。

到了此时,李世民打算正式收网。此次,李世民为最后的决战,研制出了一种新的战术——水攻,效仿当年关羽关云长“水淹七军”,大破曹军于禁、庞德。数百年后,李世民重新上演一出新的“水淹七军”。

如何水淹叛军呢?李世民有办法,他命人在洺水上游筑造堰坝,阻断上游河水,降低下游水位,以便叛军进入包围圈。而且,李世民嘱咐负责留守堤坝的官员:“待我与贼战,乃决之。”等我的命令,只要我和叛军正面交战,你们立刻掘开堤坝,开闸放水,水淹敌军,争取一战而胜。

不出李世民所料,武德五年(622年)三月二十六日,刘黑闼孤注一掷,率领两万步骑,南渡洺水,逼近唐军营寨,主动发起进攻。面对刘黑闼的主动进攻,李世民首先派出一支唐军轻骑,迎击叛军。

然后,李世民亲率一队玄甲军精骑,攻击刘黑闼的骑兵部队。经过一番激战,在玄甲军的强大碾压之下,敌军骑兵被杀得溃不成军。李世民凭借一支精骑,大破刘黑闼一万骑兵主力,力挫叛军。

大破叛军骑兵后,李世民迅速调转枪头,集中唐军骑兵主力,猛攻刘黑闼的步兵。此时,刘黑闼的骑兵,基本上损伤殆尽,而唐军则以骑兵攻击其步兵,那根本不是打仗,而是一场彻彻底底的绞杀。

李世民指挥骑兵,围剿刘黑闼的步兵主力。根据史书记载,唐军骑兵乘胜以战马践踏、蹂躏叛军步兵,刘黑闼率众拼命抵抗。当时,战况极其惨烈,从中午一直打到黄昏时分,激战数合。

战况最激烈的时候,李世民座下战马“卷毛騧”,在作战中,中箭牺牲。这匹“卷毛騧”,也是唐太宗“昭陵六骏”之一。按照李世民的说法,洺水之战,“卷毛騧”身中八箭,前面六箭,背部两箭,伤重而死。李世民对于这匹战马的评价,也是相当得高:

月精鞍辔,天驷横行,弧矢载戟,氛埃廓清。 (《六马图赞》)

终于,一番血战下来,刘黑闼渐渐支撑不住了。此时,刘黑闼麾下部将王小胡,对刘黑闼说:“智力尽矣,宜早亡去。”于是,刘黑闼与王小胡,私自抛下部众,趁乱远遁而去。刘黑闼跑了,他手下的万余部众,还被蒙在鼓里,不知道刘黑闼已跑,依旧继续和唐军苦战,甘当战场的炮灰。

这个时候,李世民觉得,时机差不多了。接着,李世民下令给守坝的官员,掘开洺水上游的堤坝。顷刻间,大水一泻千里,涌入敌阵,水深一丈有余。顿时,上万叛军淹没于波涛汹涌的大水之中,敌军阵营,变成了一片泽国。另一方面,李世民水灌敌营,也截断了叛军北逃之路,令其陷入绝境。

这样一来,叛军插翅难逃,瞬间全线崩溃,纷纷败退至洺水岸边,被唐军消灭得干干净净。此战,唐军斩首一万馀级,数千人溺死于河中。最终,李世民取得了洺水之战的终极胜利:

黑闼窘急求战,率步骑二万,南渡洺水,晨压官军。太宗亲率精骑,击其马军,破之,乘胜蹂其步卒,贼大溃,斩首万余级。先是,太宗遣堰洺水上流使浅,令黑闼得渡。及战,乃令决堰,水大至,深丈余,贼徒既败,赴水者皆溺死焉。黑闼与二百余骑北走突厥,悉虏其众,河北平。 (《旧唐书·太宗本纪》)

洺水之战,刘黑闼主力损失殆尽,败得一塌糊涂。遭遇失败的刘黑闼,只好与部将范愿等人,带领两百骑兵,北走突厥。在这场战役中,李世民巧妙利用水攻,掘开洺水堰坝,水淹叛军,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河北叛乱,得以平息下去。

通过洺水之战,李世民率领唐军,成功击溃刘黑闼主力,打败了河北地区最大的一股反叛势力,为李唐平定河北、山东之乱,打开了一个很好的局面。但是,战争却并没有结束。刘黑闼虽然败了,但另外一股叛军势力,依旧存在,这就是占据徐、兖二州的徐圆朗。所以,李世民的下一步,便是消灭徐圆朗。

前文说过,刘黑闼起兵作乱,徐圆朗上蹿下跳,是第一个响应叛乱的割据势力。在整个河北叛乱中,徐圆朗一直充当刘黑闼的得力打手、头号帮凶。之前,李世民的主要精力,全部放在对付刘黑闼上,没来得及顾上徐圆朗。现在,刘黑闼落败,河北初步平定,李世民能够腾出手来,收拾徐圆朗。

再来说说徐圆朗。

当初,徐圆朗选择与刘黑闼结盟,主要的原因,觉得刘黑闼是一个“潜力股”,有投资前景。可是,刘黑闼现在失败了,徐圆朗不想竹篮打水一场空,准备及时“止损”。因此,徐圆朗开始寻找下一个合作的对象。这个时候,一个名叫刘复礼的河间人,向徐圆朗推荐了一个人选,——刘世彻:

有刘世彻者,其人才略不世出,名高东夏,且有非常之相,真帝王之器。将军若自立,恐终无成;若迎世彻而奉之,天下指挥可定。 (《资治通鉴》)

徐圆朗听后,认为刘复礼说得颇有道理,便派刘复礼前往浚仪,迎接刘世彻,欲拥立刘世彻为新主。就在此时,有人却站出来劝说徐圆朗,拥立刘世彻,无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并举出了李密和翟让的先例,提醒徐圆朗;与其拥立刘世彻,费力不讨好,倒不如趁机夺了他的兵权,收编其部众,壮大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