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黑闼连克数座城池,唐军接连遭遇败绩。此时,刘黑闼聚集的叛军势力,在河北渐成气候。看到刘黑闼势力日渐壮大,一些窦建德的余党、旧部,也在慢慢向刘黑闼聚拢,部众达到两千人左右。
事态发展到现在,刘黑闼积攒了一定的资本与实力,可以正式和李唐王朝分庭抗礼。之前,刘黑闼起兵之时,并没有打出一个响亮的反唐旗号,师出无名,名不正言不顺。直到此时此刻,刘黑闼打算正式宣布反唐,他所提出的口号就是为夏王窦建德报仇,恢复大夏政权在河北的统治。
紧接着,刘黑闼在漳南县城设置祭坛,祭奠夏王窦建德。而后,刘黑闼自称大将军,传檄河北各地,号召夏国旧部,加入叛军,共同反抗唐廷。刘黑闼的这一举动,彻底将河北叛乱公之于众。
摆明了,刘黑闼此举,简直就是公开和唐王朝叫板,是赤裸裸的挑衅。看来,河北叛乱,不是简简单单的小打小闹。针对河北的刘黑闼叛乱,唐朝必须要有所行动,尽快将这场叛乱镇压下去。
因此,唐高祖李渊开始调集兵力,积极平叛。高祖下诏,出动关中地区的三千步骑精锐,由将军秦武通、定州总管李玄通率领,向河北开拔,攻击刘黑闼叛军。同时,唐高祖又诏命幽州总管罗艺,引兵出击,配合唐军主力,共同夹攻叛军。唐朝两路大军,双管齐下,向刘黑闼压迫过来。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刘黑闼的叛乱,已经让唐王朝有些焦头烂额的感觉。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一支来自山东地区的军事势力,与刘黑闼连成一片。由于这支军事势力的加盟,使得唐朝在河北的军事形势,更加雪上加霜。这支与刘黑闼联手的军事首领,名叫——徐圆朗。
徐圆朗此人,也是隋末唐初的一名农民起义军的成员。大业十三年(617年),徐圆朗占据家乡兖州,起兵反隋,曾经收拢部众两万余人,其势力曾北至东平,西至琅琊。后来,他迫于形势,归附于李密的瓦岗军,瓦岗军失败后,又投降王世充,王世充失败后,再次降唐。徐圆朗归降李唐后,唐高祖继续对其委以官职,拜为兖州总管,封鲁郡公。
不过,从徐圆朗的过往经历来看,此人反复无常,数次改换门庭,是一个典型的投机分子,”横跳达人“。虽然,唐朝不计前嫌,继续对徐圆朗委以重任,可是,徐圆朗却一直对唐朝心怀不满,暗藏异志。
终于,刘黑闼起兵叛乱,让徐圆朗的心思开始活泛起来。于是,徐圆朗开始与刘黑闼暗通款曲,密谋起兵。正好,徐圆朗千等万等,等到了一个起兵响应刘黑闼,结成反唐同盟的契机。
当时,唐高祖委派葛国公盛彦师,出使河南。盛彦师其人,正是当初在熊耳山设伏,击杀李密的那员唐军名将。此次,盛彦师奉唐高祖之命,出镇河南,刚刚行至任城,就被徐圆朗强行扣押。
扣押了唐将盛彦师,徐圆朗觉得,时机成熟了。武德四年(621年)八月二十六日,徐圆朗举兵作乱,自称“鲁王”,响应刘黑闼。不久,刘黑闼以徐圆朗为大行台元帅。随后,在徐圆朗起兵的带动之下,兖、郓、陈、杞、伊、洛、曹、戴等八州之地,相继起兵响应刘黑闼。
直到这个时候,刘黑闼、徐圆朗相互勾结,河北、山东大部分地区,连成一片,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反唐势力。可以看出,如今的河北叛乱,局面逐渐濒临失控,如果放任下去,唐王朝将会彻底失去河北、山东两地。
再来看看徐圆朗这边的情况。
当初,唐将盛彦师奉命出镇河南,行至任城,便被徐圆朗强行扣押。抓扣盛彦师后,徐圆朗并不想杀他,他也知道盛彦师是一员名将,很想将他劝降。所以,徐圆朗软硬兼施,企图诱降盛彦师。
刚开始,徐圆朗对盛彦师的态度,还是非常客气,以礼相待。然后,徐圆朗希望盛彦师,给驻守虞城的弟弟写信,让他举城投降。于是,盛彦师当场提笔便写,没想到,看到书信里的内容后,徐圆朗差点气得背过气去:
吾奉使无状,为贼所擒,为臣不忠,誓之以死;汝善待老母,勿以吾为念。 (《资治通鉴》)
遭到戏耍的徐圆朗,暴跳如雷,杀心顿起,想要杀死盛彦师。可是,盛彦师毫无惧色,傲然挺立,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见盛彦师如此视死如归,徐圆朗也是无可奈何,笑着说道:“盛将军有壮节,不可杀也。”然后,待之如旧,继续扣押着盛彦师。
徐圆朗起兵作乱时,唐朝的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行至宋州,正好碰到了徐圆朗叛乱。当时,情况复杂,副使柳浚力劝任瑰,暂避敌锋,退保汴州。听完此话,任瑰不以为意,反而笑着调侃柳浚道:“柳以何怯也!”
很快,徐圆朗一路攻城略地,占领楚丘,马上又要率军围攻虞城。虞城告急,关键时刻,任瑰当机立断,派遣手下部将崔枢、张公瑾二人,率领山东、河北百余名豪强质子,自鄢陵出发,守卫虞城。对于任瑰的这个决策,副使柳浚认为,风险太大,崔枢、张公瑾二人都是王世充旧将,且山东、河北质子,大部分都是叛军家属,能心甘情愿守卫虞城:
枢与公谨皆王世充将,诸州质子父兄皆反,恐必为变。 (《资治通鉴》)
可是,任瑰不听,依旧派遣崔枢、张公瑾前往。崔枢等人到了虞城后,将百余名质子与当地军民混编在一起,共同守城。结果,叛军刚一逼近,队伍中便有质子叛逃。崔枢二话不说,一声令下,将所在队伍的队帅,直接斩首。其余队帅见状,人人自危,竟然斩杀了各自队伍的所有质子。对此,崔枢并不加以阻止,还将所有被杀质子的人头砍下来,枭首示众,警示三军。
之后,崔枢将这个情况,报告给了上司任瑰。任瑰接到汇报,表面上佯装生气,斥责崔枢滥杀质子的行为:“吾所以使与质子俱者,欲招其父兄耳,何罪而杀之!”可是,私底下,任瑰却悄悄对副使柳浚说道:
吾固知崔枢能办此也。县人既杀质子,与贼深仇,吾何患乎! (《资治通鉴》)
不出任瑰所料,虞城守军一看,我们杀死了所有质子,算是和叛军结下了血海深仇。一旦叛军破城,全城军民必将死无葬身之地,与其那样,不如背水一战。于是,虞城守军拼死血战,抵挡叛军,徐圆朗久攻不下,遇阻受挫,万般无奈之下,只得从虞城悻悻撤军而走,放弃了攻城。
尽管在任瑰、崔枢等人的布局下,暂时保住了虞城,击退了徐圆朗的进攻。但是,河北的局势,仍然不容乐观。过了不久,深州的窦建德旧部崔元逊,设下伏兵,突然袭击,杀死了深州刺史裴晞,起兵响应刘黑闼。
此刻的李唐王朝,正在面临着多线应战的军事压力。武德四年(621年)九月,突厥入侵并州、原州,窦琮、尉迟敬德等将领,奉命北上抗击突厥;与此同时,赵郡王李孝恭、大将李靖率军南下,进攻萧铣政权。而河北、山东的军事叛乱,对于南、北用兵的唐王朝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针对河北、山东此起彼伏的战乱,唐高祖李渊决定派遣淮安王李神通,领兵出战,平定叛乱。这是因为,李神通曾经在河北与窦建德交过手,具备实战经验。关于淮安王李神通,前文提过,此人是唐军中著名的“常败将军”,窦建德攻陷黎阳时,被夏军俘虏。唐高祖派李神通前往河北平叛,也是病急乱投医。
淮安王李神通领命之后,率领关中三千精兵,绕道幽州,进军至冀州,与罗艺所部会合。随后,李神通又在河北地区的邢、洺、相、魏、恒、赵六州之地,征兵五万,与刘黑闼叛军对峙于饶阳城南,双方展开一场大战。
从兵力数量来看,唐军占据优势,总共有五万之众。因此,李神通下令,大军布阵十余里。而刘黑闼一方,兵力单薄,只能依靠身后的一条大堤,列阵扎营。两军剑拔弩张,战场上硝烟弥漫。
决战的当天,正值大风雪天气。起初,风向有利于唐军。故而,李神通指挥唐军,顺着风势,向刘黑闼部发起进攻。刚开始,进展相当顺利。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没过一会儿,风向突变,反朝唐军一方刮去。
顿时,唐军将士被大风搞得猝不及防,阵脚大乱。趁着这个机会,刘黑闼顺势反击,李神通大败,唐军兵马、军资,折损三分之二,差不多也死伤了万余人左右,功亏一篑,遭遇了惨败:
淮安王神通将关内兵至冀州,与李艺兵合。又发邢、洺、相、魏、恒、赵等州兵合五万馀人,与刘黑闼战于饶阳城南,布阵十馀里;黑闼众少,依堤单行而陈以当之。会风雪,神通乘风击之,既而风返,神通大败,士马军资失亡三分之二。 (《资治通鉴》)
李神通兵败之时,罗艺部位于阵形以西,准备攻击叛军侧翼高雅贤部,有所斩获,追奔数里。但是,当听闻唐军主力战败的消息后,罗艺只好率军撤出战场,退保藁城。在这里,刘黑闼突然进攻,罗艺大败,麾下大将薛万均、薛万彻被俘。为了表示羞辱,刘黑闼下令,截掉薛万均、薛万彻兄弟的头发。不久,薛氏兄弟逃了回来,罗艺兵败撤回幽州。
饶阳之战,刘黑闼大败李神通、罗艺所率的唐军主力,兵势大振。自此一战后,唐朝与刘黑闼的攻守情况,发生了逆转。李唐从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刘黑闼则对河北发起了全面进攻。
经过饶阳一战,刘黑闼击败河北唐军主力,不可一世。反观唐朝,主力遭遇重创,士气低落。因此,刘黑闼决定,趁着唐军新败,再度发起攻势。此后的几个月,刘黑闼率领叛军,攻略河北诸州,开始了全面进攻。
武德四年(621年)十月初六,刘黑闼率军,从饶阳一路向北进军,攻占瀛州,杀死瀛州刺史卢士睿。瀛州是河北的人口大州,刘黑闼占领瀛州,进一步扩充了自己的军队。后来,在和李世民对战的过程中,瀛州成为了刘黑闼重要的大后方。不久,观州人士抓刺史雷德备,归降刘黑闼,观州不战而降。
攻下瀛州、观州,并没有满足刘黑闼的狼吞虎噬。很快,刘黑闼的目光,瞄向了河北重镇——定州。定州是河北的军事重镇,当初,刘黑闼起兵叛乱,唐高祖李渊为了镇压叛军,在魏、冀、定、沧四州地区,设置总管府。唐将李玄通出任定州总管,负责镇守定州,抵御叛军。
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十九日,定州城破,守将李玄通经过殊死抵抗,最终兵败被俘。李玄通被俘后,坚决不降。刘黑闼非常爱重李玄通的才能,欲拜他为大将,让他投降自己。可是,李玄通始终不为所动。
既然硬的不行,刘黑闼打算使用“糖衣炮弹”。李玄通被俘以后,他从前的故吏,带着酒肉,前来看望他,李玄通说道:“诸君哀吾幽辱,幸以酒肉来相开慰,当为诸君一醉。”于是,李玄通便与众人把酒言欢。
酒酣耳热之时,李玄通突然对看守说,我想要舞剑,能否借佩刀一用?看守见他情绪不错,便没有多想,将佩刀递给了他。然后,李玄通以刀为剑,和着音乐舞了起来。一曲终了,李玄通长叹一声,悲情地说:
大丈夫守国厚恩,镇抚方面,不能保全所守,亦何面目视息世间哉! (《资治通鉴》
说完,李玄通引刀而刺,剖腹自戕,壮烈殉国。李玄通被俘之后,宁死不降,自杀明志的事迹,传到李渊耳中,唐高祖大受感动,当众为他流泪。为了表彰李玄通的壮举,唐高祖下旨,拜李玄通之子李伏护为大将。
自从饶阳大败后,唐朝连失瀛、观、定三州,兵马损伤,将领阵亡。而刘黑闼的叛军,势力却是越发壮大,渐成燎原之势。更要命的是,刘黑闼此时,又和另一股割据势力联手了,他就是——高开道。
与徐圆朗一样,高开道也是隋末割据军阀之一,此人阴险狡诈,心狠手辣。他在突厥的支持下,不断袭扰罗艺的幽州驻地。先前,罗艺兵败饶阳,返回幽州后,高开道便想捅罗艺一刀。
正好这个时候,幽州爆发了严重的饥荒。高开道认为机会来了,便假意给幽州百姓“开绿灯”,声称只要罗艺派人前来,就给幽州资助粮食。罗艺大喜过望,信以为真,立即发民三千人,车数百乘,驴马千余匹,来到高开道的地界,准备领粮。结果,罗艺中计了,高开道将罗艺的百姓、车辆、牲畜,全部扣押。
而后,高开道复称燕王,北连突厥,向南与刘黑闼结盟。紧接着,高开道率军攻打易州,久攻不克,一番烧杀劫掠,扬长而去。没有想到,高开道再次打起了罗艺的主意。他派遣部将谢稜,诈降于罗艺,请求罗艺派兵接应。罗艺真的派出部队,行至怀戎,被谢稜伏击,伤亡巨大。
罗艺经过两次重创,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出兵协助唐军,抵御刘黑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开道勾连突厥,袭扰幽州,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住了罗艺,使其不能南下出兵,帮助唐军,算是帮了刘黑闼一个大忙。
到目前为止,形势对唐朝愈发不利。这个时候,唐高祖李渊派出了第二支唐军主力,前往河北。武德四年(621年)十二月,李渊任命李世勣为行军大总管,武卫将军张士贵为其副将,领兵两万,进驻宗城。宗城此地,距离刘黑闼的大本营贝州,近在咫尺。刘黑闼听说后,立即率军从定州出发,向南增援贝州。
武德四年(621年)十二月初三,刘黑闼攻陷冀州,冀州刺史麹稜被杀。此时的河北,陷入了一片混乱。自饶阳之战,刘黑闼大破李神通主力后,移书赵、魏,各地的窦建德旧部,纷纷杀害唐朝官员,响应刘黑闼。
冀州失守后,唐高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仅凭李世勣带领的两万唐军,肯定收拾不了刘黑闼的叛军。为了加大平叛的胜算,只有继续向河北增兵。十二月初八,唐高祖派遣时任右屯卫大将军的义安王李孝常,率军讨伐刘黑闼。可是,还没等李孝常赶到前线,就传来了李世勣全军覆没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