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90章 来自王明军的“报答”

这是一条不错的路子,只是以前走不通,因为没有合适的新闻。

想想也正常,经常在连队里,面对的都是鸡零狗碎的事情,几乎所有的连队都差不多,你有的事情别的地方也在发生,报社肯定不稀罕。

但目前这条不一样。兵团一直在坚持大力发展机械化农业,进步很大,领导也很关注。现在有这么一条新闻,全兵团独一份机械化打药的,那报社肯定是会注意的。

王明军看挠中了郑向阳的痒处,他端起水杯喝了一口,笑了。

李龙不缺钱,那就帮他扬名。虽然他已经是全国表彰的先进个人了,但名气这玩意儿,不会嫌多的吧?

李龙还不知道王明军和郑向阳在给他搞这个事情,和杜厂长通完电话后,两天后他去石城接到了第二个打药机。

暂时这个打药机没什么用,就留在大院子这里。

七月份了,部分地方的麦子已经熟了,李龙从克尤木那里留了二三十公斤羊肉,抽空去了一趟牧业队的留守点,给玉山江和哈里木的家里各送了一些,连带着还送了一些物资。

都是熟人了,李龙过来,两边的人都挺高兴的,李龙也给他们说,再过一个多月,山里该下来打草了,到时就会和家人见面了。

毕竟现在有了拖拉机,打草方便,来回也方便。

姜至瑜看着兵团日报,揉了揉自己的额头,有些无语,又有些后悔。

知道李龙这段时间不修路了,可能在忙收购站的事情,谁能想到,他又搞出来一个打药机!

搞出来后,怎么就不说一声,就在兵团那边试验了呢?这个郑向阳是谁?通讯员?连记者都不是?

如果自己能把这条新闻提前拿到,今年的任务就完成了!

毕竟兵团日报也是省级的,自己要写出来的话,上自治区日报应该没问题吧?

兵团日报不是乡里订的,是姜至瑜为了提高自己写作能力,专门去找来看的。

结果就看到了这个。

她有些不甘心,便骑上自行车去找李龙。

李龙目前时不时的会去四队,毕竟割麦开始了,他自己的公粮,老丈人的公粮都要靠着大哥家来交。

李龙大院前面的麦场上,李家的麦垛堆的高高的,是别人家麦垛的两三倍。

没办法,要交公粮的人多,麦子自然种的也多。

李建国带着李俊贤去给别人家割麦了,现在李俊峰、陈前进由李青侠带着在麦场上干活。

梁月梅留在家里,带着董晓娟准备饭菜。

李家麦子多,出的人也多,还有一台拖拉机,没人有意见,甚至于大家还挺开心。

李龙过来的时候拉了一车西瓜。现在西瓜才下来时间不长,价格略高,已经到了一毛钱一公斤,再过几天就会降到八分。

五分钱的西瓜现在基本上吃不到了,但就这么算,还是挺便宜的。

“来来来,先停一停,吃西瓜!”李龙冲着正在挑麦草的人喊着。

这一场的麦子已经用滚子压好了,大家正在挑着上面的麦草。麦草挑完,剩下的混着麦尾子、麦杂头的麦子会堆成一大堆。一家的麦子打完,再轮下一家。

李家抽签轮到第三家,目前干的是陆家的活。

农村人关系比较近,这是一个很大的方便——同一个麦场,基本上就是附近几家人一起干,轮着来,互助合作,所以说远亲不如近邻,有事近邻能帮忙啊。

李龙直接切开两个大西瓜——都是七八公斤的长西瓜,切开的西瓜瓜瓤看着很漂亮,又沙又有甜味儿。

这些人也不客气,一个个过来拍拍手,拿起西瓜边吃边赞叹着。

其实每家人过来的时候都提着茶笼子,带着茶缸子。这时候也会有卖西瓜、卖冰棍的过来,但买的人并不多。

毕竟这么多人呢,要买肯定是给大家一起买,精打细算的人很难这么大方的请客。

李龙除外,反正大家知道他赚的钱多,也知道他大方。得他的好处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当然李家有事的时候,招呼一声,大家也都会过去帮忙。

“小龙,最近你那收购站咋样?”陆英明问道,“还收不收兔子皮了?”

“收啊,不过眼下卖兔子皮的少。”李龙一边吃瓜一边说道,“最近都忙着收麦哩。”

队里谢运东、陶大强、梁大成等人都开着拖拉机去其他地方收麦子了,这一年对于他们来说,现在就是最大的收获季。

一个麦季虽然没以前赚的多,但赚个一两千块钱还是没问题的。

“小龙叔,我听说那收割机是你发明的?太厉害了!那几天看我大叔开收割机收麦,我就想着这东西真好!一个机子顶十好几个人割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