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六十三章 国军大比武之西北军和粤军

既然东北军都来参赛了,西北军肯定不会落后啊,于是第四支参赛队伍西北军也华丽的亮相了。

民国史上有两个西北军,一个是冯玉祥的国民军,姑且称为大西北军。

一个是杨虎城的17路军,可称为小西北军。

国民军是从北洋政府直系军阀部队中分化出来,并以冯玉祥为领袖的一支军队。

二次北伐结束,西北军实行缩编,全军缩编为十二个师,共22万人。

1930年,冯玉祥联合阎锡山、李宗仁起兵反蒋,发动中原大战。

但因为阎锡山的“晋军”支援不利和张学良入关调停,冯玉祥最终兵败下野。

西北军被蒋介石解散收编,余部被缩编为宋哲元的29军、孙连仲的26路军、吉鸿昌的22路军、梁冠英的25路军等,以及韩复榘、石友三的投蒋部队。

再说说小西北军:

杨虎城是个贺龙式人物,从杀富济贫起家,拉起了一支部队。北伐胜利后,全国裁军,杨部被缩编为暂21师,归孙良诚指挥。

1929年蒋冯决裂,由于不满冯排斥异己行为,杨虎城改投蒋介石。

蒋唐战争期间,杨虎城突袭驻马店,击败唐生智,立了大功,被蒋擢升为7军长兼177军扩编为三个师。

打下洛阳后,杨虎城率部西返,蒋无奈之下只好将杨部升格为177路军也被称为西北军,队伍达到6万多人。并任西安绥署主任。

17路军辖第38军和第7军,军长分别是孙蔚如、冯钦哉,辖两个整编师第17师和第42师(师长分别由孙蔚如和冯钦哉兼),三个警备旅,再加上直属部队,总计28个团,6万余人。

东北军这次派出的就是部队很简单,也很朴素,装备莫辛纳干1891型步枪。

莫辛系列步枪与毛瑟步枪系列、李-恩菲尔德步枪系列等其他同时代同类军用步枪相比,其枪机设计显得较为复杂。

它的设计粗糙而且过时,整体的操作感觉也比这些步枪笨拙。

但莫辛-纳甘步枪的优点是易于生产和使用简单可靠——这相对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西北军来说是极其实用的。

这种步枪以前是黄埔军校北伐时期用过的武器,相对来说这款步枪已经相对落后。

但是每人肩背后都插着一把红缨飘扬的大刀,平添了几分威武。

队长是一名彪形大汉,身高足足有一米九。

这名大汉身材高大,眼神凌厉,看着就令人不寒而栗。

看来东北军派出的装备简单的大刀队,显然是不太重视这次比赛。

不过那些看低这支大刀队的人最后都错了,大刀队队长盛奎安,是八卦大师韩慕侠的关门弟子。

真正的武学高手。

西北军杨虎城这边只是随便派了一个警备旅下面的一个警备连。

显然杨虎城将军对老蒋搞的这次什么全军大比武不怎么感兴趣。就是来走个过场。

西北军来了两支队伍,然后第五只队伍也来到了南昌,就是粤军。

一说起国民党真正的王牌军,大家一定会想起来国军五大王牌军。

了解民国军史的朋友都知道,五大王牌军均发端自黄埔学生军。

然而,黄埔学生军在国军早期是不折不扣的杂牌军,而真正的嫡系是另一支——粤军。

辛亥革命早期的粤军脱胎自清末新军,并且他们采用了一个番号——第4军。

而后来的粤军则不是脱胎于这支部队,而是孙中山另起炉灶。

在护法运动前后,陆荣廷把广东省的部分民团交给了孙中山,孙中山在此基础之上,重建了粤军。

而这支粤军也随孙中山征伐四方,走出了包括蔡廷锴,蒋光鼐,邓演达,邓铿这样的名将。

并且在北伐战争中,粤军大败吴佩孚,桂军横扫孙传芳,此时蒋介石的黄埔军第1军则在南昌城下屡屡吃瘪。

当时无论何人都想不到,在未来,赫赫有名的粤军反而要给现在的黄埔军让道。

此时的粤军编成1个军。

其实还有粤军原来还有一个19路军。

19路军是中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被誉为“铁军”。一二八淞沪抗战和第五军一起抗击日寇,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

可惜“福建事变”后,取消了路军级别番号,保留师级部队番号,正规部队有第六十师、第六十一师和第七十八师等三个师,都脱离蔡廷锴、蒋光鼐的指挥系统,成为中央军。

一支战功卓越的19路军就这样消失了,甚为可惜。

这次粤军派出的是传奇粤军第一师的一个连。

孙中山作为革命先行者,出师未捷身先死。北伐的重任落在了后继者的肩上。

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共编成8个军,10万余人,经过战争过程发展到了40多个军近百万人。

其中的第四军战功赫赫,它是由邓铿创建的粤军第一师发展而来。

从第一师走出了许多著名将领,如李济深、邓演达、叶挺、蔡廷锴、蒋光鼐、余汉谋、张发奎、薛岳等,皆以出身第一师为荣耀。

谈起孙中山的基本革命军队,非粤军莫属,粤军非第一师莫属。

粤军第一师军内多为粤军精英骨干,师内军官大部分为保定军校毕业生,无论文化、军事技术、训练质素俱佳。

粤军第一师的师长薛岳,也是一员名将。

这次派来的粤军第一师的一个连当然也不同凡响。

然后也来了一支部队,这支部队是鄂军。

呵呵,民国时期说起湘军,川军,桂军,粤军,甚至滇军,甘军,黔军,陕军等都还有谢印象。

可是提到鄂军,大多数人几乎都想不起来。

为什么堂堂的中部大省湖北省,还有大名鼎鼎的汉阳兵工厂。

可是鄂军怎么就那么的不出名呢?

历史上是有鄂军的。

从名称上说:武汉著名景点俗称红楼的武昌起义纪念馆全名就是鄂军都督府。

清末北洋初期,清廷的管制能力下降,各省都有自己的军队。

鄂军是湖北新军的代称,后来的武昌起义就是以鄂军为基础。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所以说以鄂军为主发起的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

当然网友会认为这只是清朝军队基于地方的一种叫法,与湘军淮军不一样。

那么有没有完全由湖北人组建的鄂军呢?

历史上也是有的。但不是在清末,而是在民国初年!

1921年7月25日,湖北旅湘进步人士在长沙成立“湖北自治军”,夏斗寅为自治军前敌司令,自此鄂军应运而生。

可惜鄂军存在的时间不长,1927年初,夏斗寅的部队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四师,驻防宜昌。

南京政府成立后,夏斗寅见风使舵,叛变武汉国民政府,得到蒋介石的赏识。

被扩编为第27军,夏斗寅任军长,但到了1928年夏斗寅的部队却被缩编为陆军第13师,这就是鄂军的历史。

此次鄂军第13师派出了田耕云少校营长带领的一个连来南昌参加全军比武大赛。

作者语;

再说两句题外话。今人对于晚清军制,大概只知湘军、淮军。

事实上,当时除了胡林翼的鄂军,还有江忠源的楚勇、左宗棠的楚军等。

前者亦称楚军,以作战勇猛著称,太平军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都死在其手上,王定安有“楚军之兴,湘军之萌”之说。

大意是湘军脱胎于楚勇。

好玩的是,左宗棠的楚军则脱胎于湘军,该军以湖南人为主。

左宗棠也是如此,为了与曾国藩的湘军保持距离,他特地为自己的军队起名楚军,以示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