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百一十三章 晋绥军中没有三姓家奴

山西,太原绥靖公署。

阎锡山带着省府秘书长贾景德以及汪寒三人在府邸里面洽谈商议事情。

省府秘书长贾景德出身书香门第,中过甲辰科进士。

外放做过知县,曾经和徐永昌两人被誉为阎锡山的左膀右臂,是阎锡山最信任的心腹。

经过长时间的商议,最后决定;成立以原西北实业公司改组而成的新的公司,公司名称采用了“北岳实业公司”的新名称。

“北岳实业公司”以阎锡山为董事长,汪寒为总经理,贾景德为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

新公司将原来西北实业下属的特产、水利、畜牧、交通、商业、矿产、冶金、化学、肥料、纺织、银行、农业等共12个工作小组精简为特产组、矿业组、纺织组、化工组四个组。

并将原来的太原兵工厂进行扩编。原太原兵工厂的11个工厂整编为弹药厂,枪械厂,火炮厂,修理厂四个大厂。

同时成立“太行重工”,将从美国运回来的拖拉机全套机器设备组装,专门生产坦克。新的坦克命名为“太行”。

取自“巍巍太行,中国脊梁。”的寓意。

将这些事情落实后,汪寒抽身出来。

将“北岳实业公司”的具体事情交由阎锡山的心腹亲信贾景德来具体负责。

贾景德既是省府秘书长,熟悉山西的各方面事务,又深得阎锡山的信任。

将新公司交由贾景德来管理并负责兵工厂的改造和武器装备的生产。

汪寒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整军整编。

他这次带来了警总团学兵团的500多名学员。这些学员都是税警总团比较优秀的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基层士官和军官。

汪寒想将晋绥军进行全面的整编和整训,并将其打造成一支具有相当战斗力的铁血之师。

晋绥军只不过是一支地方部队。在民国时期,地方军阀部队比比皆是。

他们每人拥地做王,成为了掌控一地军政大权的军阀,先后有东北王张作霖,西北王冯玉祥,广西王李宗仁,山西王阎锡山,山东王张宗昌,青海王马步芳,云南王龙云,四川王刘湘,,,,,,等。

按派系有直系、皖系、奉系、桂系、滇系,按地区有东北军,西北军,桂军,粤军,湘军,川军,等。

这些军阀数不胜数、穷出不穷,兵力有强有弱、有大有小。

而阎锡山的晋绥军在这些军阀和地方部队里面,可以说无论是战斗力还是规模都是很一般的。

但是晋绥军在地方军阀部队里,有两个特点,一是炮兵部队多(因为它和东北军一样拥有可以仿制制造火炮的军工厂),二是进攻野战不行,但是防守很有两下子,尤其是工兵不错,防御工事修造得很有特点。

这也是汪寒为什么要整编整训晋绥军的目的。

一支拥有强大炮兵的部队竟然是以防守为主,打仗不能光靠防守,你老等人敌人打你只是被动防守防御,永远不可能打赢最后的胜仗的。

这也与山西的民风和地域有关。主要是受晋商民风的影响,原本彪悍的三晋地区民风变得懦弱了些。

其实阎锡山倚以重用的晋绥军底子还是不错的。

手下有一批有能力有才干的将领,号称“十三太保”

“十三太保”这个名头在民国好像十分流行。西北军也有著名的“十三太保”之称,西北军中的十三太保以韩复榘、孙良诚、孙连仲、石友三、刘汝明等名将为主。

而晋绥军的“十三太保”有杨爱源、孙楚、梁培璜、杨澄源、王靖国、等将领。

这些人都毕业于保定军校。是阎锡山晋绥军中比较有作为的等人,从阎锡山参加北伐,以至后来的抗日战争,这些人都成为晋绥军的主要将领。

除了这“十三太保”,阎锡山的晋绥军还有“五虎将”。

晋绥军中以带兵能力出众著称的徐永昌。

晋绥军主力第一师师长出生的名将商震。

晋绥军的军事幕僚长,编写过《步兵操典》、《防御工程》等军事教材,成为晋军正规化教育蓝本的军事理论专家名将孙楚。

晋绥军中以防守出名的大将傅xx。

晋绥军中的骑兵司令,以骁勇善战而闻名的虎将赵承绶。

所以说晋绥军虽然在当时的地方军队里面没有桂军,粤军那么的威名远扬,当时其整体素质还是不错的。

这里简单说一下晋绥军的历史。

民国之初,军阀林立,城头变幻大王旗,中华大地成为他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

1930年初,全国反蒋力量麇集太原共商大计,各地大小军阀仅派出代表的,就有冯玉祥、李宗仁、韩复榘、石友三、樊钟秀、孙殿英、唐生智、宋哲元、马鸿逵、刘湘、张学良等十余家。

喧嚣之后,这些军阀大多成为昙花一现的匆匆过客,强盛一时的东北军、西北军等地方军事集团,最终不是分崩离析就是成为一盘散沙。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晋绥军却体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凝聚力,无论内忧外患,始终保持着完整的体系和统一的指挥。

与某些地方军事集团盛产“三姓家奴”不同,晋绥军在历次战争中鲜有叛将。

1930年,中原大战失利之后,西北军各部大多望风而降,晋绥军众多高级将领也收到了故旧甚至蒋介石亲笔写来的劝降信,但他们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回归山西。

在这次大撤退中,最后接到撤离命令的,是扼守运河渡口的一支连队,在确认不再有友军通过这个生命通道之后,他们才踏上了艰难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归乡之路。

两千里的行程危机四伏,这支弱小疲弊的百人孤旅穿行在陌生的土地上,一路先后遭遇西北军、红枪会、地方民团、东北军的围追和紧逼。

但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漫长和险恶,都无法阻挡这群普通士兵回家的渴望和对于晋绥军的归属感。

晋绥军的这种凝聚力,很大程度上源于阎锡山的统帅才能。阎锡山善于拉拢和控制部下,他对部下控制之严密、部下对他之忠诚都是其它军阀所不能比拟的。

晋绥军历经北洋时期,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直到xxxx。

它也是民国时期生存时间最长的地方军队,像东北军,西北军,早就被蒋介石收编,唯独晋绥军存活时间最长。

阎锡山一生中只有两次离开过晋绥军,一次是中原大战失利之后避居大连,一次是太原解放前夕飞往南京商讨和谈条件,即使是在晋绥军最后的谢幕时刻中,远在千里之外的阎锡山也依然牢牢掌控着这支身陷绝境的军队。

阎锡山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他格外重视对于官兵的正规化军事教育和提拔军校毕业的军官。

因此,晋绥军的中高级军官基本都是科班出身,这其中又以“保定系”为主。

晋绥军的13名重要将领曾被称为“十三太保”,即杨爱源、孙楚、梁培璜、杨澄源、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李生达、李服膺、楚溪春、鲁英麟、董英斌、陈长捷,他们全部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除了十三太保,担任过晋绥军高级将领的还有商震、徐永昌、张培梅、张荫梧、郭宗汾、郭景云、董其武等人。

对于很多疏于近代风云的年青人而言,这些名字也许只是一个个陌生的符号。

但是,他们都以不平凡的经历在民国军事人物志中为自己占据了一席之地。

他们有的入主民国军事中枢,有的成为新中国的开国上将,读完他们的奋斗史,在为他们个人的兴衰荣辱与悲欢离合感慨之余,不能不叹服:晋绥军,真可谓英才荟萃,将星闪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