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零七章 空战英豪

抗战初期,中国空军力量和日军相比显得非常薄弱。

1937年日本拥有91个飞行中队,各类作战飞机2100架左右,而中国一共只有300架左右的作战飞机,日本作战飞机是中国的7倍。

更为关键的是,日本拥有制造先进战机的技术和能力,而中国只能依靠外购,可以说是打一架少一架。

正因为如此,日本陆军航空兵对于中国空军充满了轻视。

当时日本海军的两大王牌航空队之一木更津航空队更是狂的没边,轰炸机编队出击居然不带战斗机护航,根本不把中国空军放在眼里。

那么,木更津航空队凭什么这么狂妄呢?

这就要提到,当时日本陆军航空兵的主力轰炸机——三菱九六式陆上攻击机,以及被称为“轰炸之王”的日本海军航空兵大佐奥田喜久司。

九六式陆上攻击机,是日本海军于1936年采购的一款中型轰炸机,因为那一年是日本神武纪年2596年,所以海军称其为九六式中型陆上攻击机。

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由日本三菱公司的本庄季郎担任总设计师,同时还集合了久保富天、尾田弘治等多位日本最著名的航空设计人员参与设计。

九六式陆上攻击机是一种单翼飞机,翼展面积78平方米,机身则为全金属单壳式结构,自重477吨,最大起飞重量764吨,最终生产型g3装有两台1200马力三菱金星51发动机。

九六式的最高时速在450公里时左右,最高升限7500米,最大航程4000公里。这一性能,在当时世界范围内算是可以说手屈一指。

九六式陆上攻击机乘员7名,装备有3挺77毫米口径机枪,机背一挺20毫米口径机炮,同时可以携带800公斤炸弹或鱼雷。在执行轰炸任务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

日本九六式陆上攻击机可以说就是按照奥田喜久司的理论而设计的。

日本海军甚至专门为其建造了鹿屋、木更津两处基地。

战争爆发后更是将两个王牌航空队部署到了中国台湾,从而威胁新加坡,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菲律宾,法属印度支那等广大区域。

单从飞机性和武器装备上看,日本九六式陆上攻击机已经比抗战初期中国装备的霍克3等双翼战斗机要强上一些了。

不过日军的所谓王牌航空队遇到中国的王牌航空大队,究竟鹿死谁手呢?

首先是天时。由于当时的中国东海地区正受台风侵袭,台风使得海面上空天气状况恶劣,空中视野极差。

8月14日当天的18时,台风中心位于上海市以东120海里处海面,风速达到22米秒。

此时攻击杭州笕桥机场的日本鹿屋航空队九六式陆上攻击机在来到台风圈内时,因恶劣的天气和狭窄的视野,导致无法保持编队飞行。

也无法在高空发现目标,不得不降低飞行高度,最终成为地面炮火的“活靶子”。

其次是地利。此次中日两国空军的首次大战,是在中国的大地上,小日本是侵略者,当然不占地利。

此外,笕桥空战前,中日两方在情报收集方面也有优劣之分。

得益于中国沿海地区已经建立的空中情报网络和通讯网络,在日机“神威”对笕桥机场进行侦察的时候,中方就已将其发现并对其实施了追踪。

14日,在日机进行空袭时,其空袭行动又再度被中方观察哨所发现,而日方也显然不知当时有一批中方战斗机刚转场至笕桥机场。

最后是人和。

当时迎战的中方飞行员高志航等人本身就是中国空军内部少有的优秀人才。而且第四航空大队亦是中国空军最优秀飞行员集中的大队,可以说是中国空军的王牌。

可以说,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作用,让这次空战成为了中国空军的一次经典战役。

杭州。空袭警报之后,刚才喧闹的街道已经空无一人,市民大部份疏散到郊外,只有被挤倒的摊子,奔跑中跑掉的鞋子和包袱散布在路面上,随处可见,巨大的恐佈笼罩著死气沉沉的城市。

远处传来嗡嗡的声音,响声逐渐逼近,沉重的马达轰鸣声在头上响成一片,趴在树丛下,水沟中或田埂后面的人们不禁开始颤抖起来。

一队日本重轰炸机出现在上空,每3架排成一个“品"字形,所有的飞机组成一个巨大的楔形,机翼下血红的太阳旗标志格外刺眼。

人们惊恐万分,紧紧贴住地面,母亲紧紧搂住孩子,所有的人都战战兢等著死神从天而降。

然而,空中并没有出现炸弹下坠时那种可怕的尖啸声,却突然响起了猛烈的机枪射击声。人们以为敌机开始扫射,越发感到恐俱。

空中的机枪声时远时近,时而稀疏,时而密集。

有人大著胆子向空中望去,只见刚才整齐的飞机编队早已作鸟兽散。许多飞机正在空中上下翻转,互相追逐,机头不时喷出长长的火舌。

“啊,啊,快来看哪!我们的飞机在打日本飞机!"

所有的头一齐抬起来,向空中望去。

所有的头一齐抬起来,向空中望去。

曳光弹在空中划岀一条条明亮的弹道,交织成闪烁变化的火网。

飞机在云端中出没,在火网中穿行。突然一架飞机撞在火网上,开始冒出淡淡的青烟,转眼间,青烟越来越浓,从高空中跌落下来。

“呀!是日本飞机!日本飞机被打中了!"

果然,被击中的是一架日本飞机。机身和机翼上的太阳旗标志在浓烟中时隐现,飞机正在急剧下坠。

掌声雷动,人们欣喜若狂,忘记了害怕,许多人乾脆站起来观看。

浓烟滚滚的飞机中蹦岀一个小小的黑点,转眼功夫变成一朵白色的小蘑菇在空中飘飘荡荡地缓缓下降。

“鬼子跳伞了,快去抓鬼子啊!别让日本鬼子逃跑了。"

人群从四面八方向降落伞飘落的方向汇集。

在空中截击敌机的是第四大队的驱逐机群。木更津航空队在这里又一次遇到它的剋星。

在木更津航空队到达杭州之前,第四大队已接到曹娥对空监视哨打来的电话。大队长高志航率领一个中队起飞后,爬升到7000多公尺的高空严阵以待。

“因为情报及时,笕桥一战打得十分漂亮。当时在曹娥机场上空发现敌机9架,往杭州方向飞行,一收到命令后,笕桥机场立即待命,做好迎击准备。”

13日高志航已经到达南京,14日从南京直接飞往杭州待命。

此时,在周家口待命的第4大队接到高志航的电报后,立刻向杭州进发。当天气候恶劣,能见度很低,但是战士们仍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杀敌的征程,第4大队暂由21中队长李桂丹指挥。

当航空队越过芜湖向东飞行时,天空中乱云翻滚。

作为先导的李桂丹振动机翼并翘起一隻手指,命令全队排成单机纵队,这种队形在中国空军中也被称为“单机追踪队形”,即后面一架紧盯前方云层中朦胧的机影继续飞行。

飞行了一段后,飞机下方出现了平坦发光的东西,西湖到了,说明方向完全正确。

高志航下午4点开始就焦急地等待著第4大队的到来。打算一看见李桂丹他们,就立马通知他们不要著陆,在发动机熄火前升空迎敌。

这时传来消息,飞机没燃料了,必须加油。

高志航胸有成竹,说自己算过了,他们的燃料还够用40分钟,燃料耗得最多的也能再坚持20分钟,对付日军,10分钟的燃料就足够了。

李桂丹到机场时,没有看见地勤人员发出的信号,降落了。地勤人员立马告诉他新的命令,疲惫的李桂丹立即重新升空。

此时,高志航的爱机iv-1号也来了,高志航立即换下驾驶员,驾驶著自己的爱机升入云端,大队长高志航穿云下降时,发现1架身涂迷彩的日军轰炸机。

日机也发现了高志航,炮口已经从枪塔中伸了出来。高志航占好有利位置,沉着操纵飞机,加快速度,紧紧咬住敌机。

他先从日机的后炮塔开刀,扫除了日机尾炮威胁后,高志航毫无顾虑地向前逼进,突然日机前面出现一块浓云,日机企图钻云逃命。

高志航当机立断,手指迅速按下了机枪的按钮,击中日机右翼上的主油箱。

一时间,火光四射,日机像个火球,坠落了下去,落在钱塘江畔。高志航首开纪录,这也是中国飞行员在空战中击落的第1架日机。

在高志航击落首架敌机不久,第23中队队员梁添成不甘示弱,击落第二架敌机。

第4大队第22中队在广德上空与来袭的另外一队日机机群相遇,中队长郑少愚追敌至钱塘江上空,又击落1架敌机。

日军做梦也想不到前线竟会有中国战机,更想不到他们来得如此迅捷,如此凶猛,一下子慌了神,纷纷逃散。

八一四空战不到30分钟就结束了。晚上7时半,日机向海宁、永嘉和金华方向逃窜。

八一四空战,特别是笕桥一战,中国空军完胜日军。

当时的报纸记载,我方击落敌机6架,6:0完胜日军,当时日本官方承认有2架飞机被击落。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是3:0,击落日机3架,击伤一架(该机返航至台湾基隆以北海面坠毁)。

八一四首战告捷,打破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国空军倍受鼓舞。八一四空战让我军士气大振,后来南京国民政府还以8月14日为“空军节”。

笕桥一战,日军的意图就是想切断我方空军来支援,想把我们的空军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准确预见了他们的想法,所以打了胜仗。

当然日本也小瞧了中国空军,他们甚至没有战斗机护航,直接派出重型轰炸机,结果惨败而归。

南京,十馀辆小轿车从航空委员会驶出,沿路街口一律绿灯放行,车队出了中华门,向郊外急驶而去。

为首一辆轿车上坐著空军总指挥周至柔。

车队在一个水塘附近停下,周围早己由宪兵布置了警戒线,禁止围观的老百姓靠近水塘。一架日军96式重型轰炸机的尾翼在水塘中高高翘起,已经被烟火熏黑。

四具烧焦的日军飞行员的尸体已经被拖上岸来,摔坏的机轮和残破的机翼泡在满是油污的水中,残片上的太阳旗标志还清晰可辨。

记者们发出阵阵惊叹,镁光灯不断闪烁,快门“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请问将军,这架飞机是什麽型号?机上乘员是几人?如果不止4人的话,那麽其他飞行员的情况现在怎样?”一位载眼镜的高个子英国人一口气提出一连串问题,他是路透社驻南京记者。

周至柔用英文回答:“这架飞机是三菱g36式重型轰炸机。机上乘员为7人,阵亡的4人外,其馀3名飞行员跳伞后已经被俘,他们受到了人道的待遇。”

关于中日空战的报导迅速通过电波传向欧美各国。“中国空军从此为世界人士所警视”之类的评论首次出现在西方列强的报纸上。

航空委员会宣布,所有参战飞行员,8月份一律加发双薪。此外,每月由公家提复伙食,标准为每人每月30元。

台湾,松山机场。

落日的最后一枺馀辉在远处山巅上消息了,天边几朶云团边沿上的金光也逐渐黯淡,夜幕徐徐降临大地。

往日整齐地排列著一行行轰炸机的松山机场,此时已经变得空荡荡的,显得格外凄凉。

机场的塔台上,一位身穿白色海军军官制服的军人呆呆地望著天边,已经好几个小时了。此人便是木更津航空队的队长石井义将大佐。

木更津航空队被视为帝国海军的骄傲,这支精锐部队深受军令部的重视。

作为木更津航空队的指挥官,石井大佐也受到同僚的尊敬,石井大佐对此颇为自豪。但与中国空军开战才十几天,木更津航空队己接连遭到重创。

这个飞行联队原本有重型轰炸机60馀架,几次出击之后,轰炸机和飞行员损失就已过半。

今天早上,石井大佐决定出动全部轰炸机,发誓要将觅桥机场炸平,然而到下午只有10馀架飞机返航,且大多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

石井大佐看上去似乎老了10岁,健壮如牛的身驱已显得有点伛偻。

塔台的窗外,繁星已布满天空,机场上黑沉沉的一片死寂。

石井大佐步履蹒跚地走下塔台,他己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即使正有未被击落的飞机,此时也必然因油料耗尽而裁进大海,是决不可能返航的了。

宽大的飞行员宿舍内,大部份床铺都空了,昏暗的灯光下,只有少数返航的飞行员稀稀落落地躺在许多空铺之间,一个个神情黯淡、沉默不语。

往日吵杂喧闹的情恍如隔世。石井大佐在宿舍门口站立良久,然后默默离去。

值班的飞行参谋听见石井大佐的办公室发出异样的声响,推门一看,不禁大惊。

身穿白色和服的石井大佐已经倒在血泊之中。一把长抦指挥刀插进了石井大佐的腹,鲜血和肠子正从刀锋搅开的伤口中流出。

石井大佐还没有咽气,脸迄蜡黄,眼珠暴出,双脚不时还在抽搐。

按照日本武士部腹自杀的礼仪,自杀的武士通常要指定一名助手,当利刃桶进肚子后,助手便挥刀将自杀者的头颅一刀砍下,以“仁慈的一击"来减轻其临死前的痛苦。

闻讯赶来的飞行员们一看就明白了,石井大佐不指定助手,让自己在痛苦中慢慢死去,是因为他深感内疚,而以这种方式向天皇陛下谢罪。

这就是侵略者的下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