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仗打得那是过瘾啊。
不仅汪寒亲自驾驶这坦克就像开着碰碰车一样,肆无忌惮的冲撞和碾压着小鬼子。
梁思忠也在装甲指挥车上,像打猎一般不停的射杀这外面的小鬼子。
其他的战士也早就憋坏了。
白天被日军围着打。
现在晚上终于可以出一口恶气了。
两辆轻型坦克加上一辆装甲车,然后是怒火中烧的税警总团的精锐战士。
仗着钢铁之躯和强大的火力和机动性,打得日军鬼哭狼嚎。
最后战场上几乎没有结果站着和活着的日军士兵了。
小鬼子们逃的逃,跑的跑,其余的不是被杀死就是被撞死碾死压死拍死。
梁思忠按动装甲车喇叭,示意收兵回城。
汪寒听见后将坦克转弯调头,傲娇的朝着城门口驰去。
随后在城墙上税警总团一营战士们的欢呼声中,这队坦克装甲车队威风凛凛的开回了茜泾营。
税警总团在日军登陆后的必经之路茜泾营的顽强防守,为中国军队争取了时间和难得的调整防线部署的机会。
与此同时,国军革命军第五军总指挥张治中将军,派出原来在蕴澡浜北岸阵地的八十七师宋希濂旅部两个团调往田湾为预备队,紧急增援浏河战斗。
宋希濂接命令后,即依五二一团、五二二团及各营的顺序,于午前9时由顾家宅汽车站向浏河输送,但只得汽车11辆,每次只能输送一个营的兵力。
宋希濂身先士卒,率先头部队五二一团第一营于正午12时到达浏河。
此时,日军约一万人,在攻占浮桥后急速向茜泾要隘推进,
宋希濂下令第一营仍在原阵地拼死抵抗,阻敌东进。
命令已到部队迅速沿浏河南岸积极布防,期望等五二二团全部到达后,再在深夜进行大反攻,以收复茜泾、浮桥等阵地。
将士们不畏强敌,视死如归,前赴后继,“为求民族生存而战”。
用鲜血和生命打破了日军包抄我国军队后路、合拢围歼我国军队的企图。
为中国军队跳出日军包围圈、加强力量、持久抗战赢得了时间。
日军司令官见再战已无决胜把握,被迫于3月3日发布停战声明,提出议和。
3月3日下午,蒋光鼐总指挥电令张治中第五军各部队依次撤退并构筑第一、第二、第三之三线阵地。
令八十八师撤至常熟城集结待命,八十七师宋希濂旅撤至白茆新市之线、孙元良旅撤至石牌之线,军部进驻东唐市,独立旅第二团及军校教导总队集结于东唐市附近待命。
随着一二八淞沪战事的渐趋平息,5月7日,蒋介石电令第五军复员。
八十八师开驻武汉,八十七师暂驻常熟附近原阵地集结整理。
18日再电令第五军八十七师及军校教导总队调京(宁)训练。
3月3日,主要战事结束。在英、美、法、意等国调停下,中日经多轮谈判,5月5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协定规定,日军全线后撤至战争前的日本租界内,而中国一方则把军队撤出上海市,上海市内的治安由警察和宪兵维持。
5月23日,中方按照协议收回上海日本占领地区,双方恢复到“一二八”之前的态势。
5月5日,中日双方代表签订《上海停战协定》。协定全文如下:
第一条中国及日本当局,既经下令停战,兹双方协定,自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五日起,确定停战。
双方军队尽其力之所及,在上海周围停止一切及各种敌对行为。
关于停战情形,遇有疑问发生时,由与会友邦代表查明之。
第二条:中国军队,在本协定所涉及区域之常态恢复、未经决定办法以前,留驻其现在地位。
此项地位,在本协定附件第一号内列明之。
第三条:日本军队撤退至公共租界,即虹口方面之越界筑路,一如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事变之前。
但鉴于须待容纳之日本军队人数,有若干部队,可暂时驻扎于上述区域毗连地方。
此项地方,在本协定附件第二号内列明之。
第四条:为证明双方之撤退起见,设立共同委员会,列入与会友邦代表委员会。
该委员会并协助布置撤退之日本军队与接管之中国警察间移交事宜,以便日本军队撤退时,中国警察立即接管。
该委员会之组织,及其办事程序,在本协定附件第三号内订明之。
第五条:本协定自签字之日起,发生效力。
本协定用中、日、英三国文字缮成,如意义上发生疑义时,应以英文本为准。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五日订于上海。
外交次长郭泰祺
陆军中将戴戟
陆军中将黄强
陆军中将植田谦吉
特命全权公使重光葵
海军少将岛田繁太郎
陆军少将田代皖一郎
见证人:依据国际联合会大会,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三月四日决议案协助谈判之友邦代表:
驻华英国公使兰浦森
驻华美国公使詹森
驻华法国公使韦礼德
驻华意国代办使事伯爵齐亚诺
从停战协定条文本身看,并没有什么,但协定之外有三个“谅解备忘录”是屈辱性的。
其内容为:中国政府同意取缔全国的抗日运动。
第十九路军换防,调离上海。
在浦东和苏州河南部,以及龙华对岸之若干地区不驻扎中国军队。
这三条为全国各界特别是上海民众所切齿痛恨。
结果,推而广之,国人多指责《淞沪停战协定》为丧权辱国的条约。
传统史书谈及此事,也通常这样认为,并由此得出结论:“一二八”淞沪抗战失败了。
历史教科书给我们留下的基本印象是:“一二八”抗战爆发后,十九路军奋起抗争,除第5军后来在张治中率领下参战外,没有其他部队前来支援。
由于蒋介石采取妥协投降政策,拒不再向守军发出一枪一弹,致使守军孤军奋战,最终在日军大量增兵且面临被包抄的危险时,被迫撤至二线。
5月5日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一二八”抗战遂以失败告终。
但耐人寻味的是,日本国内的一些史书却认为失败的一方是日本。
如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的《太平洋战争史》认为:“在淞沪战役中日本所以失败,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抵抗,特别是站在最前线的十九路军的英勇善战。”
关于此战的成败,无疑应历史地看待。
此战是贫弱的中国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奋起抗击的一战,粉碎了日军侵占中国上海的企图。
推迟了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至少为中国赢得了5年时间。
在这段宝贵的时间中,中国加强国防建设,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为迎接全面抗战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作为弱国的中国,居然通过血战重创了优势的日军,迫使日军不得不签订停战协定。
并将部队撤出上海,这为中国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成功和自信。
1932年5月28日,苏州城内,黑云低垂,雨细风寒。
社会各界在城中的王废基公共体育场举行隆重的一二八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
全市下半旗志哀,停止一切娱乐活动。苏州城笼罩在悲壮肃穆的气氛之中。
过后,张治中将军带着无限伤感的心情,回到了南京。
随后辞去军职,重回中央军校担任教育中职务。
而税警总团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表现出来的实力得到了一致赞誉。
总团长王赓因为汪寒的到来,也避免了历史上的所谓“泄密事件”。
继续出任税警总团的总团长。
而汪寒的指挥能力和军事能力,也得到了包括税警总团团长王赓和官兵们的认可。
战后汪寒被正式任命为税警总团团长特别助理,并兼任学兵训练团团长。
总团助理这个职务不出意外,虽然只有中校军衔,但是权力极大。
可以传达总团长王赓的指令,并对下面各个分团有监督监察之责任。
不过这个学兵团的团长却是个烫手的山药,一直没有人愿意接任。
王赓曾经想让有着“南方西点”之称的美国维吉尼亚军校学习毕业后,现在担任第四分团团长的,以严格训练出名的孙立人来担任。
可是被孙立人婉言谢绝。
然后王赓又想让税警总团的特别参议莫雄,这位老资格的国民党军人资历极高。
参加过著名的黄花岗起义、护国讨袁、讨伐陈炯明和北伐战争。
从士兵到将军,历任连、营、团、旅、保安司令、师长等职。在中国国民党中有“莫大哥”之称。
可是这位老大哥也是谢绝了王赓的任命。
不就是一个学兵团的团长吗?
怎么连以训练严格闻名的中西方结合的大师级的教官孙立人,和国军中的元老人物莫雄将军都不愿意接手呢?
看来税警总团的这个学兵团很不简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