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 临阵指挥对决
洛阳城东门外,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临阵指挥对决。
面对诸葛亮摆出的圆阵防御,司马懿采取了锋矢阵的进攻阵型进行应对.但打着打着,诸葛亮突然收缩外部阵型,变成了一个类似于八角形的阵型——八阵图。
八阵图,是一种多兵种联合作战,攻防于一体的阵型,如果是全状态的八阵图,在同等兵力下,司马懿的四万曹魏郡兵,恐怕很难在正面对抗汉军主力。
但可惜,现在的诸葛亮,手里只有三万兵马,其中两万是熟练掌握八阵图阵型转换的大汉北军,还有一万是完全没有八阵图操练经验的南阳郡兵。
为此,诸葛亮只能把南阳郡兵往内部回收,把大汉北军摆在外围,用两万北军来对抗司马懿的魏军。
而司马懿这边呢,因为担心诸葛亮留了后手,手中保留了近八千人的预备队,实际投入到战场中的部队,也只有三万两千人左右。
兵力上,司马懿还是占据优势的,但实际的战况发展下来,司马懿却发现,情况跟自己想的不一样。
当诸葛亮在一开始采用圆阵防御的时候,司马懿采用锋矢阵进攻,其目的,就是要重点突破,凿穿诸葛亮的圆阵。
为此,司马懿下令前军的一万五千人强攻,左翼和右翼各八千万,往圆阵的侧方向移动,尽可能的牵制住诸葛亮的圆阵侧翼兵马。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尽可能的牵引诸葛亮所部侧翼和自家前军攻击重点之间的距离,割裂汉军圆阵侧翼对魏军攻击重点的支援。
本来你面对的对手是手持苗刀的士卒,但打着打着,突然变成了一群刀盾兵。
而现在,司马懿要做的,就是切断这种互相协作的可能,这样就能轻松破解圆阵的防御。
原因很简单,进攻的效果,并不是太好。
现在好了,想调整都没有这个条件。
简单来说,就是要撕裂汉军圆阵之间的互相联系。
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也没办法了,他无法再顾忌到诸葛亮是否还有后手,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前军不能被汉军击破.司马懿把自己留下的五千预备队,投入到了中央战场。
要是继续这么打下去的话,诸葛亮再分兵出击,从魏军的左军,前军,右军之间的缝隙插入,把魏军分割开来.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是这样也就罢了,刀盾兵虽然防御力强,但进攻能力弱,从苗刀兵变成刀盾兵,常规应对不变也没什么关系。
司马懿的应变不慢了,临阵指挥也非常的快速.但就一个问题:如果八阵图是只能全体进攻,全体防守的阵型,诸葛亮何必费那么大的心思去研究。
没办法,自己手头的兵力不够.或者说的明白一点,是大汉北军的兵力不够。
随着诸葛亮变阵八阵图之后,战场的局势发生了变化。
但现在是开放型的进攻阶段,这些南阳郡兵就有些应付不来了。
八阵图,既有圆阵的防御性,同时,又因为多兵种不同转换调整,给正面进攻的对手造成应对不便的效果,如果在战场上不能快速适应对手变化的话,很有可能在措手不及下,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同时,司马懿立刻下令,左右两翼的士卒就地展开反击,争取尽快的合拢倒马蹄阵的缺口,先围剿掉闯入倒马蹄阵的汉军所部。
现在还能挺得住,是因为自己兵力还有优势,汉军没有办法那么快的解决掉眼前的敌人。
司马懿的前军应对八阵图不利,原本的进攻阵型,硬生生的被打成了防守阵型。
但现在战场上的八阵图,外阵基本都是大汉北军精锐,但内阵.只有一小部分是原本的大汉北军,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南阳郡兵。
另一方面,在开放型的进攻阶段,所有士卒都会受到敌军的直接威胁,南阳郡兵又要保持阵型轮转,又要应对敌军的直接威胁,有点应付不过来。
所以司马懿才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利用倒马蹄的阵型,吸引一部分汉军进入到倒马蹄的内部,然后用左右两翼的士卒关门,前军反攻,争取歼灭一批汉军,破坏这个阵型的完整性,从而起到破阵的效果。
然后司马懿思考了一会儿,再次下令,让前军回撤,跟左右两翼的军队形成一个倒马蹄型的阵型,吸引汉军主动出击。
当然,司马懿的调整想法,其实也只是理论上的想法,实战没那么简单.而且现在司马懿也已经没空去考虑这种需要以后再考虑的问题。
等到八阵图轮转到攻坚能力最强的苗刀兵出现在战场正中间时,诸葛亮立刻下令苗刀兵强攻,然后八阵图全军前压,从圆形八阵图变阵成线性八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