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81章 难得糊涂

哦,跑了几个,没死完。

别说闹了,孙老大人手握通州钱粮,袁老大人身负调度全军之职。

这两个,可是吹上了天的绝代忠臣吧!

就好像全历史——都没有比他们更好的了!

结果呢?

前来勤王的山陕兵,被硬生生折磨的哗变了!

果然是忠臣!

果然是全历史最拔尖!

果然是大明肱股之臣!

……

也就借着山陕大旱这几年,大老爷们不敢过来,山陕等八边,闹饷才成了常态。

但是……

你八边闹,我辽东镇也不是吃闲饭的啊!

那就闹呗!

我们比比看——是谁的声音更大!

是谁,帮着说话的大臣更多!

于是,本就倾斜到了恨不得垂直的天平,再他么一次倾斜了……

辽东得到了多少饷银?

后世有公论!

就特么那几万兵,还是存在于纸面上的,一年八百万、七百万、三百万、五百万……

娘的,真特么金贵!

这么多银子,派一批民夫,拖过去,朝草原上一堆。

只需要吆喝一声——蒙古盟友们,赶紧拿人头换银子了!

这世上还会有东虏吗?

别说一个人头20两了,特么200两一个人头,也给弄绝了啊!

……

至于银子最终去了哪里……

反正秦淮河上有八艳——名动全球!

人人长了个金13,也没这么出名啊!

……

明末就是这个鸟样子。

江南文臣集团掌握国家。

保家卫国的,拿不到银子。

背族叛国的,天天去玩金13.

这八边重镇,留在后世的奏报疏折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字眼——

“饷已欠三年”、“饷银不足,尚有一年余未发”、“臣部已欠饷两年有余矣”、“自某年以来,臣部收到饷银若干,拖欠若干”……

反正,八边收不到饷银,才是常态!

然而,在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上留下来的记录中,又能看到这样的字眼——

“拨內帑若干,清某地积年欠饷若干”、“转某地税赋若干,清某镇欠饷若干,还欠若干”、“着户部发银若干,拨內帑若干,发某镇拖欠饷银”……

(最能反应真实情况的,首先是《起居注》、其次是根据起居注以及奏章、朝议等,编撰的《实录》,其后才是《史》。

崇祯起居注没有保存下来,天启皇帝的,也就只有天启二年以前的记录。

就很稀奇!

万历的保存下来了。

一月泰昌的,也保存下来了。

明末这哥俩,加起来,竟然只有一年的起居注。

其余的——据说是毁了……)

……

八边军镇,是真拿不到饷银。

崇祯知道不知道,朱由检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