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好的官僚,可以私下里,两人闲谈独坐时用用。
这个词的本意是“再生父母”的简化、口语化。
但是,一旦有第三人在场,是不能使用的。
就好比戚继光给张居正的信“门下走狗小的戚某”,甚至还有后缀“叩首”字样……
这本来就是私下里,表示亲近的用语。
这样的称呼,只见于戚继光的信中,戚继光面见张居正时,可从来不敢这么说!
(戚继光之所以后期失势,就是因为和张居正走得太近了。
张居正的权势,注定了他死后要被清算。
戚继光仅仅失了势,已经是万历仁慈了。
历史上这样的将领也不少,戚继光的下场算是最好的结局之一了。
历来文武勾结者,能够全身而退的,有几人?)
为什么?
为什么有了第三人在场,就不能用“大人”?
因为大人的本意是父亲。
……
在清朝,“主子爷”是只有八旗贵族才能使用的专属词汇。
奴隶制么。
相对应的,就是旗人在满洲贵族面前,还有个专属名词——“奴才!”
只有身为八旗内部人员(前文说过八旗包含四部),才能使用这两个词。
于是,“大人”这个词,就被官僚拿了出来。
清初的一百多年中,这个词汇是朝廷官员,够不上奴才的称呼,又被杀怕了,于是,拿来作为“主子爷”的代替。
这个用词,原本使用的对象,单指上层满洲贵族。
后来逐渐开始普遍化。
到了乾隆时期,开始普及到府县级别。
到了清末,只要披着官袍……
是个人都是大人了。】
……
吴三桂疯狂许诺。
当即!
人人高举着武器,嘶吼声响彻天地:
“抢!抢!抢!”
最后剩下的一万多关宁军,大吼起来!
“儿郎们,先找到归化军,将他们撕成碎片。
我们先报仇,再去抢银子!”
吴三桂大吼。
“报仇!
报仇!
报仇!”
关宁军跟着吴三桂的指挥,找到了第一个敌人……
……
说起来也是可笑,把持了大明朝政的文人集团,学起了昔日宋朝文人的所作。
他们将武将当成了狗来使唤。
然而,南宋终究是在外敌的强压下,蜕变了。
南宋的后半截,始终都在战斗。
宋朝的文人们还算有些血性,大部分都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更是在最后无法挽回的关头,选择了三十万军民齐赴海。
然而……
明朝的这些文人,却是不知吸取教训,继续将武将当成了任意驱使的狗。
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