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71章 百姓之口,方是唯一

书友里有南阳一带的,我一说,你们就知道了。

我爷当年闹过一个笑话,这个故事在南阳一带流传的很广。

邓州城那一带,吃饭不是叫喝汤么。

我老家那边,挨着湖北,说话习惯,就跟湖北接近,我们那边,只有稀粥叫汤。

虽然是一个县,说话方式不一样。

我爷十五六岁的时候,按照时间推算,应该是三几年。

虽然被迁到了荒芜地带(清朝时候邓西那一带是荒无人烟的——人口被杀的多了么。)

但是,到了我老太爷的时候,就已经再次发家,成为大地主了。(当初为了帮堂太爷拉兵,直接卖了几十顷地。)

人家说富在深山有远亲么。

虽然被迁到远处一百多年了,但是,发家了么,你回去了,人家不还是要招待你的。

更何况,老一辈人重亲,那时候讲究老亲,讲究家门,不像现在,对门姓啥名谁,都不知道。

在那个时候,我家老太爷开织布厂,我爷就跟着去邓州收棉花。

朝回走的时候,在邓州城边上,被老亲(远亲)喊去吃饭。

我爷就问人家,是啥饭?

人家告诉他——喝汤。

因为去那个远亲家,要离开大路,绕两三里。

我爷就嘟囔着——跑这么远让我去喝汤,我还不如啃干粮。m.73zw8.com

结果,去吃饭的人回来后,我爷就问是啥汤?

人告诉他——饺子!

好吧,饺子就是喝汤。

听到喝汤不去,结果是吃饺子……

从此,这个笑话就传开了。

这个笑话的传播度,在襄阳、南阳一带,传的很广。

到了我爷那一辈,还能被称之为老亲的,也就是朝上数,五六代人。

也就是说,可以用没断绝传承,来形容老祖宗们。

……

我说这个故事,是为了引出下面的这段话。

我大奶奶和二奶奶,都是童养媳。

农村么,一到冬天就没事干,老人就围着火盆做棉衣。

她们不止一次的说过这句话——以前家没败的时候,给孩子们做衣服,要做两种,白天穿带扣的(旗袍),晚上是不带扣的(明服),做出来,还不敢让人看到,只能在晚上穿。

她们的原话是大襟,应该是这个字眼。

时间太久了,记不清楚原话了。

但是,我清楚的记得,区别就是一个带扣,一个不带扣。

因为我小时候穿过。

这种做衣服的方式,我问过一些大家族的老人,发现只要是上了规模的人家,几乎当年都会这么做。

这就是明服,明朝时候汉家衣冠。

老百姓冒着抄家、杀头的风险,也要去铭记、甚至去复辟的一个朝代。

你告诉我,他好不好,他得不得人心?

别的地方不知道……

最起码在南阳、襄阳这一带,只要是清中期还在的家族,几乎都是这样。

我接触过一个,不知是不是拥有湖北第一支蒸汽机船队的家族,就算不是第一支,也是最早拥有蒸汽机船队的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