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23章 于谦死因(2)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杀于谦?

实际上,这件事要从朱祁镇亲政前后入手。

朱祁镇正式亲政,是在正统七年,张太后殡天。

实际上,正统五年,杨荣去世,他就逐渐有权利了。

就在朱祁镇亲政前一年的正统六年,福建中央直属粮仓,改为地方掌管。

这背后的含义,兄弟们应该都理解吧?

士绅夺权了呗……

实际上,这也不是首次。

明朝最初的政策,地方纳税粮食,是由各地卫所仓储接收的。

中央粮仓,更是设在卫所所在地,军户仓不但储存军粮,还包括皇室用粮,和官员俸禄粮。

卫所军户,人家世代当兵,父死子继啊!

换句话说——这是皇帝的人。

朱家人让军户,来看管粮仓。

也就是说,这样的规定下,粮仓直属皇帝。

“仁宣之治”的宣宗十年,也就是朱瞻基死那年。

朱瞻基正月就死了,小皇帝朱祁镇继位。

当时,朱祁镇只有8岁,大权在张太后和三杨手里。

户部右侍郎王佐,上奏:

“河南卫所,发生了贪污事件。

我觉得让卫所接收地方粮税,会导致他们贪赃枉法~,滋生腐败~,弊端百出~……

还请大佬们拿个意见……”

(原文太长,我就只说核心意思。)

这就是个由头。

实际上这话的意思就是——

“哎呀,老皇帝死了,新皇帝是个小屁孩,咱们赶紧捞好处吧……”

于是,三杨大手一挥——

“今后粮食的管辖权,再也不归地方卫所了,交给我们文官来掌握吧!

我们读书人,多清高啊,放我们这,那是不会贪污的!”

朱瞻基是正月死的,这件事发生在七月。

朱祁镇刚刚登基之初。

明史对这件事描述不多,最终的结果是:

——除了外面一圈要打仗的地方外,其他地方的粮食大权,全部落到文官集团手中。

也就是除了辽东、甘肃、宁夏、沿海卫所照旧由卫所掌管外;

全国粮仓管辖权,都已经掌控在了文官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引出了这件事的河南卫所——当时于谦就巡抚河南、山西两地。

就在他在河南、山西当巡抚时,他有一份奏疏,至今还在。

正统六年,朱祁镇还未彻底掌权之前。

于谦上奏,说河南、山西,都有几百万石粮食,不若让地方官统计有没有百姓吃不上饭,制定一个标准,救济他们,等他们有粮了,再还回来……

三杨在位时期,于谦的地位是很高的。

三杨将于谦视为自己的接班人。

他上的所有奏疏,早上递上去,晚上就被内阁批复同意,并立即发出!

效率之高,堪称第一。

甚至,于谦上奏的事情,几乎没有被驳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