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那时候的刺刀,要么装备在枪托上。
使用时,需要倒转火枪,抓着枪管刺击、挥舞。
要么就是内插入式结构,将刺刀插在枪口。
使用方法与现代无异。
只是,这么一来,就无法开枪射击了。
与现代步枪,枪管超出木托一大截的设计不一样。
明朝时候,木托几乎是全托结构,也就是基本与枪管等长的布局。
之所以这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钢材强度不够,不得不使用木托加固。
以上两点不同,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时人意识不到这么做的弊端。
而是——高炉炼出来的钢材强度不足。
换句话说,这是无奈之举。
前文说过,明朝时候,武器制造大体上分为三个部门:
其一,内监,其二,文臣,其三,边军。
文臣制造这里就不说——稀烂的玩意,本质就是捞钱的工程。
现今展览在各个博物馆的明代枪支,几乎全都是内监、边军生产的。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
在明朝火枪的制造中,不管是边军制造也好,还是内监制造也罢。
因为高炉炼钢强度不足,因此,打造枪管的时候,就会再次人工锤炼。
这东西,是很耗费时间和人工的。
这些再次提炼的钢材,只能用在“刀刃”上。
也就是枪管。
而刺刀,则是配件。
不管是刺刀也好,还是赵士桢火枪的闭锁装置也好,都是直接采取的高炉炼钢钢材。
因为强度不足,因此,明朝刺刀,是无法以外卡的形式,套在枪管上的。
这么一来,就只能将刺刀装备在枪托上,或者是塞进枪管内。
而朱由检设立王府洲大明皇家武器制造局后,就将水力机械拿了出来。
机器制造,是最节省人工的。
时至今日,有了一众大神的帮助,大明不但发展出了一整套的水力机械。
更是就连蒸汽机带动的机械,也鼓捣了出来。
朱由检刚刚交给宋应星的图纸,一部分都是王徵这个机械大佬,参与绘制的。
大量机械的使用,使得大明今日的炼钢能力,已经飞速发展。
朱由检看着大工匠,熟练的将三棱刺刀,卡在了枪管上,止不住咧开了嘴。
谁说大明创新能力不行!
……
明朝不是没有能工巧匠。
比如赵士桢。
赵士桢给万历送上自己鼓捣出鲁密铳的奏章后,万历就意识到了这种火器的厉害。
这东西,比鸟枪射程远,威力还大。
用《武备志》茅元仪的原话——“唯鲁密铳最远最毒”!
万历不是傻子,自然明白这玩意的厉害之处。
于是,当即拨款三万白银,让赵士桢开始制造。
按照当时一杆枪的造价,在七钱到二两白银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