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00章 农学院

工科院还成立了西医部和中医部,简称医学院,虽然现在中医多些,西医还没有引进,但这个部门也让众人侧目,因为章院长说了,西医部以后一定能进新的人才,中医合壁,并能成立最好的医学院的。

这些医学院以后也不拘人才,不仅要吸纳大元的民间医用人才,还会吸纳海外人才,不仅医学院如此,其它部门也都如此。浓浓的学教之心,十分的火热。

总而言之,工科院不仅录用了人才,举行了选拔考试,而且教学与实践结合,这些人也渐渐的迅速的成长起来,成为十分出色的新进官员,然后慢慢的放到低层中去。

同时,工科院还成立了两个最重要的部门。农学院以及火器营。

农学院是国之根本,陆诗琦身着男装,目前任院长。

火器营是最机密的部门,章立文直接掌管,并且弄了好几个机密的人才,正在研究火器,以后想要远征海外,没有火器是绝对不可能的。

章立文任的这个部门,也让他在工科院的威信十分的大,因为很多理科院的学子削尖了脑袋,都十分的想进这个机密部门。

尤其是章立文教学的东西是闻所未闻之后,原本,一开始很多的人都不愿意听他上课的,只有一些手工艺人听着,但是后来,他的课是开放课,许多文学院的学子听着渐听出趣味来,慢慢的人也越来越多,有时候他讲的课,留的题,都能在学院里,引起多人的讨论,因为这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科学的领域,所以充满了探索精神。

一时间,工科院十分的火热,而这些是章院长也没有料到的。后来他也会去听儿子讲课,听得多了,也听出真理来,渐渐的也就上了心。不仅鼓励学生去听,自己还会听,并与学生们一起讨论。

章院长终于有一天忍不住问儿子,道:“这些理论,你是从哪儿学来的?”

章立文嘿嘿一笑,道:“海外。”

不过目前的海外估计还没有研究这些真理出来呢。

“可是学这些,真的有用?”章院长道:“那火器营就是要用到这些公式?”

“当然。”章立文轻笑道:“不仅是火器营,以后的方方面面,都能用得到,这些都是造福万民的事,所以一定要传授下去,慢慢的我们大元也会有很多科学人才出来了。”

章立文叹道:“为了进步,为了保护这些科学人才,我和皇上也要商量商量立法保护他们。”

想到就去做,说着也不理会章院长了,急匆匆的上了马就进了宫。

章院长哭笑不得,道:“臭小子,做事说风就是雨。”

副院长笑着道:“尚书大人就是雷厉风行,以往多少人不看好这些,如今院长你看,可不是火火热热的,在这儿都能感受到一种萌芽的感觉,一种朝气篷勃之感。”

“是啊。”章院长一笑,道:“这里将是大元新进人才的基地。我相信我这第一任院长,也会名载史册了。”

副院长一笑,道:“可不是,我看尚书大人也是,虽行事乖张,但是,却是做了许多实事。若是这法令真下来了,这工科院以后就是第一部门了,工部的地位也得进一步,以前重文不重理,如今,怕是要翻个身了。哈哈。”

“是啊,三子不爱著书立说,如今,我且帮着他把他的理论给整理出来,以后做为教科书,在工科院广为教学吧。”章院长笑着道。

“正是此理。”副院长笑着道:“慢慢的整理出来,今年是探索的一年,到了以后,就可把这些书去排版印刷出来,学子人手一册,也能广为流传,为大元培养更多的人才,毕竟集思广益,大元的人才只会越来越多啊。”

“说的是。”章院长哈哈大笑起来,整个人容光焕发,似找到了新事来做,便道:“不光这部门,还有农学院,文学院,都要如此。以后工科院,便是我们大元第一部门和学院相结合的地方了。”

副院长大笑,道:“是啊,有皇上亲手题的工科院三个字的匾额,这工科院的殊荣,自不必说“

两人大笑起来。

章立文进宫,与靖元帝商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靖元帝就颁布了法令,给了科学人才更多的殊荣和奖励政策,以后不论出身,只要有贡献,位同等于文学学子,以后也不论文理取用人才,不再歧视手工艺者,官员的录用上面也突破了局限制,甚至以理出身,能享受更多的殊荣和奖励。

大元上下,都陷入到工科院的狂热之中。

而幸亏户部给力,虽然银子出的极多,但是,这样的优惠政策,引的更多人盯向了工科院,一时间,工科院的名声一时无两,耀眼不已。

大元众人也渐渐明白,这工科院并非一时之太阳,而是大元特别扶持的正儿八经的部门,里面的官员也变得风光无两起来。

毕竟,皇上支持,户部给银子十分爽快,这银子上的支撑,才是最大的支撑,加上写进大元法典里的法令,这工科院被确定了唯一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陆诗琦忙着农学院的事,每天也早出晚归的。

农学院的事就比较苦逼了,因为要做实验,陆诗琦又不是爱说话的人,一向言简意赅,一般只说到关键点,她不是爱说教的人,都是以事实说话。每天都带着农学院的人在实验田里泡着。

顶多说一说品种的优良,生长的环境,以及育种和施肥的要点,其它的她的话极少。

但因她身份尊贵,所以,农学院的人也是毕恭毕敬,不敢怠慢于她。

一般她说的要点,都有官员一一记录在案,还有很多的学子也在用心的学习,培育新种。

实验田是皇上拔给工科院的,而农学院的人也是最多的,有工部原有的官员在,还有新进的官员,以及工科院的她的副院长和官员,以及更多的学子,每天早出晚归的泡在实验田里,为一点点的进步而能高兴很久。

而她所做的,以及农事的要点,当然也有人一一记录在案,准备做一个实验本印发,再准备写一本教科书,以农事要点和大纲,以后在工科院农学院做教材。

书的署名自然是以陆诗琦为名,以及整个工科院参与官员了。

但陆诗琦是院长,最大的功劳本来就是她的,而且她本来就在教他们培育新种。这一点不用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