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贵妃如临大敌,等了几天都不见她来拜见自己,便大怒,到了第四天终于忍无可忍,就带着浩浩荡荡的宫人来了,想要探一探陆诗琦的底。
陆诗琦才刚到这陌生而华丽的宫殿中,心中的烦躁真是无以言说,可偏偏此时褚贵妃还来找她的麻烦,焦躁的她如何能忍?
褚贵妃也是想探她的虚实,哪知道就过了界,触到了陆诗琦的底线。
袁磊匆匆的去了陆家,安抚了一下众人,但陆家人哪肯听他的话,尤其是袁杏花更是又气又急,直哭的凶,道:“都是你,非要带她来京城议亲,结果她却进宫了,现在也不知是吉是凶。”
袁磊叹了一口气,道:“我也没料到是这样,不过你们放心,此事也不一定是坏事,大家安静一下,等等消息吧。”
袁杏花直哭,陆大海在一旁安抚着她。
袁磊看陆家人大怒的境况,也知道自己绝不能让诗诗有事,不然陆家人也得要吃了自己不可。
他苦笑,自己做的事就这么招人恨吗?
西舟冷静了一下,上前道:“将军,宫中的事我们也插不上手,只是诗诗的安全,就拜托将军了。”
“她是我外甥,哪怕豁出去性命,我也会护她安全,你们放心便是。”袁磊叹道。
西舟欲言又止的道:“她的安全我倒并不怎么担心,我担心的是。”昭帝另有安排,但袁磊看他殷切的眼神,哪还有不明白的,他点头道:“你且放心,我自会安排。”
西舟这才不吭声了,他知道袁磊有时候还是靠不住的,尤其是在皇权面前,袁磊至少现在还是臣子,作为臣子,怎么能抗旨?
袁磊看着陆家哭的哭,露出惊慌万分的眼神,心中一痛,便让志忠好生的安排这里的事情,这才匆匆的走了,无论如何,他是一定要尽力的。
不得不说,昭帝这一举,打乱了袁磊所有的计划。
陆诗琦现在入了宫为公主,以后她与世舟可就是宗亲,头痛……关键还在于不知道昭帝会出什么招。
志忠既担心此事,又担心陆诗琦在宫中的处境,此时更不能马虎,要护好陆家人的安全,
志忠此时更觉责任重大。虽然心中焦躁,却也得安抚着。
明珠公主被封的消息传到宫外,全京城都是惊愕万分,后来知道此女就是袁磊以前的外室女,众人都惊的呆住了,原来,竟是公主嘛,怪不得袁将军如此看重。
一道嘉奖的圣旨到达将军府,赞他这么多年不贵余力的找回自己的掌上明珠,赏赐了不少的东西。
袁府外众人不知其底,自是为袁将军欢喜,议论纶纷,说的最多的自然是这个失而复得的新任的明珠公主。
而袁府内老太太脸色阴沉,本来不好的身子,被刺激的更是说不了话。桂兰和夏兰对视一眼,暗忖道,果然是公主,只是皇上又是怎么知道的?
看老太太这样子是不想三姑娘被认回宫中的,脸色竟这般的难看,所以,究竟昭帝是怎么发现的呢?
老太太睁开了眸,低声道:“桂兰,去前院看看,若是将军回来了,你告诉他,务必,一定要保护好三丫头在宫中的安全。”
“是。”桂兰应了,心跳如鼓的去了前院,暗忖,难道三姑娘在宫中还有危险不成?
她一时也想不通,匆匆的前去了,袁磊正好回来,听到这话便点头,又得知刚来的这道圣旨,他冷笑一声,脸色阴沉如刀一般。
昭帝可真是迫不及待的打压他,故意的来宣这道圣旨,不得不说他这一刀真是插对了地方。
此时也冲动不得,事情已经发生,他一面安排人去想办法打探消息,一面又匆匆的出了将军府,准备着集结大臣,上书质疑明珠公主的血统问题。
可昭帝早有应对,大臣们虽然质疑,却早被准备好的昭帝给挡了回来。
大臣们议论纷纷,此时看到后宫冒出来一个新的公主,有出馊主意的大臣,竟然提示与北州休战和亲,袁磊一听到这个消息几乎是气死了,私底下偷偷找人将这些大臣给拖到暗巷揍了一顿。
昭帝故意的留中不发,众大臣也不知他是存着何种心思。袁磊心中咯噔着慌,怕昭帝存了这份心思。
而步隽尧留下来的探子得了消息,立即就飞鸽传信,步隽尧心中大喜,他打大元的本意就是为了此事,看时机成熟,越发的信赖金貂之预言,心中稍定,急忙派出文臣前去议和。”
大臣们在步隽尧的授意下匆匆出发了,日夜兼程,赶往大元京城,因为这是步王府必须要得到的女子,步王府现在早已知其命格,自是不想让她落入他人之手。
而世舟却晚了一步才知道此事,消息报到他这处的时候,他心中并未多想,还纳闷最近战事越来越少,反而僵持不下,也不知对方是何意思。
陆诗琦封为公主的事,对世舟虽有触动,他却压根没有多想。
而步隽尧派来的文臣议和之事,自是深得昭帝之心,他接到后,自是喜悦,这是后话。
章立文刚回家就听到了陆诗琦被封公主的消息,他皱了一下眉头,急忙去翰林院找了章太傅,可惜章太傅此时忙碌,并不肯见他,他一向是最敬业的,工作中最忌讳别人打扰。
章立文只好转道去找大哥二哥,暗忖两人一个在宫中守卫,一个在京城任职,他们手下人无数,总会有办法往宫中传递消息的。
事已至此,章立文也只能尽自己所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尽管还不知道这样做有没有用,但至少也得先与陆诗琦联系上了,她一人在宫中,他是真的很不放心。
将此事与他们一说,两人脸色一变,互相瞅了一眼,道:“没想到这个丫头的来头还挺大。”
章立文急了,道:“大哥,二哥,你们可一定要帮我。”
两人自上次被章立文劝过之后,早已松动了不少,心中也没有对昭帝多少的忠君思想,便道:“只是宫中禁严,只怕难以传递消息,有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