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26章现世救赎,已不再是妄言

第326章 现世救赎,已不再是妄言

真正的集体农业生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更接近于流水线的工厂概念,而非天朝传统的农户种植。

首先明确第一件事,大规模的集体农业生产,并不是追求土地产出的上限,而是要确保单个工人生产效率的稳固,是在保障土地产出的下限。

这个目标、追求,从客观上而言,就与新天朝时期并不怎么兼容。

刚成立的时候,总人口5.4亿,耕地面积14.82亿亩,人均只2.74亩耕地,依照统计年鉴,新朝元年,土地亩产平均下来仅69千克,小麦亩产仅43千克,扣除种子数量后,每亩地不过是60千克的产出。

换而言之,即便是新天朝竭尽全力平衡分配,扣除掉粮食和损耗后,人均所能食用的粮食,也不过是164千克左右。

而12世纪的一名英国农奴呢

按照某些记载,一名主教曾因为一名农奴仅只有20英亩的份地,所以特地减免了对方的什一税。

一英亩差不多是6亩地,换句话说这个可怜的、可悲的、穷困潦倒的农奴,因为仅仅只分配了120亩耕地的情况下,他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了。

便是连主教,都不忍心再去征收对方的什一税。

双方人均耕地的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新朝如果只采用粗放式的耕种,那么粮食产出只会愈发不足。

而同时,因为长期战乱的结束,加上当时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新朝人口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井喷。

英国佬没遇到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反而是在新朝时期上演了出来。

为了满足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不断加深精耕细作,获取更多粮食,其实已经成了必然趋势。

大米,在这其中又扮演了一个别致的角色。

就盖里斯所知,似乎、可能,所有以大米为主食的国家,都无一例外的进入了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小麦与大米两种作物,它们在种植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质。

相较于大米而言,无论耕种者投入多少的心血,小麦的亩产量,其实都相对难以提高。

但大米不一样,大米的亩产量,是能够同投入人力所成正比的。

只要耕种者投入的心血足够多,其在古代可以轻松超过400斤每亩,在新朝时期,甚至于做到了1500斤每亩,个别地区夸张点的,在杂交稻出现之前,就能做到接近2000斤每亩。

对于一名父亲来说,他如果有足够多的孩子帮自己耕种水田,那么他自己便能得到充足的劳动力,从而享有更多的食物。

换句话说,在土地不能增长的情况下,增加劳动力就能带来粮食产出的情况下,多子多福确实是一条真理。

只不过作为孩子的一方长大之后,他们的土地份额几乎必然要比前代少。

可同时,他们依旧能选择增加孩子的数量,得到自己这代人的保障,只不过如此一代代下去,农民所能占有的土地,必然会跌落到一个难以言说的可怖境地。

而等到曾国藩说出那句:四十年来该杀未杀之人满坑满谷时。

一个看似壮硕的社会,只要因为一丁点的波动,便会:岁大饥,人相食。

日本人面对这种情况,他们的选择是直接把次子群体开除了人籍,在日本幕府时代,次子如果寄居在兄长家的话,可以说直接就是长男的“奴隶”。

只要人不再是人,那么自然不会饿死人。

另外一个点在于,(此处省略100字)

至于这个问题,盖里斯要是如何解决的……

答案是不解决。

反正法兰克人本身就没精耕细作的习惯,安条克的集体农庄,其实也不过是原先法兰克庄园制的改良。

在庄园制的生产模式中,农奴每周有义务为领主土地耕种一天或两天。

在这些日子里,领主其实也只是要求农奴粗劣的将土地开垦,然后洒下种子,再就是让农奴偶尔去拔拔草,再然后便可以等到作物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