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拍着发出“崩崩崩”的声音,基本上就熟了,要是发出“踏踏踏”这种软绵绵的声音,基本上没熟。
实在判断不准,就用指甲盖掐掐西瓜皮的屁股,熟的容易掐进去,还很清脆,不熟的能掐出印子,不清脆。
这跟判断玉石料子一样,各有技巧。
苏阳以前也山东老家的时候,也跟着家里老人摘过瓜,多少懂一些。
多少也能挑出一些保熟的瓜来,但也有很多的瓜,自己也弄不准。
只是可惜,自己的系统无法扫描瓜的成熟情况。
苏大婶摘好了瓜就聚堆放在一旁,先挑保熟的瓜,这茬卖掉,下一茬就熟了。老杨脚伤刚好,就在地头上帮忙整理地板车,他儿子就来回往地板上扛西瓜。
苏阳也跟着帮忙来回搬。
两个人没跑几趟,就装满了整个地板车。
这会,天也已经放亮了,阳光驱散了地里的晨雾。
苏阳一锤头敲碎一个西瓜,掰着西瓜皮啃了起来。
老杨的儿子便拉着西瓜,按照苏阳给的地址去城里了。
上面有苏阳写的介绍信,店里的阿旺脑袋瓜聪明,应该是能认得。
等到了上午的时候。
天空中就开始盘旋着鸟,很多麻雀、灰鸽、老鸹等待着俯冲落地,去啄地上的西瓜。
这些鸟聪明的很,天生会找熟瓜,地里的西瓜,经常有被啄成一个窟窿,加上天气一热,整个西瓜就坏透了。
为了防止这些鸟啄瓜,地里绑的都是稻草人,但是时间长了,也没什么用,这些鸟压根不怕。
只要地里没人,就会成群的飞下来啄瓜。
没办法,村里只好组织人在地里巡逻,从弹弓子打鸟。
勉强起点作用。
苏阳此时,开启着扫描系统,开始对西瓜地进行勘测。
在系统面板中,苏阳看到方圆一公里之内,大大小小的光点星罗棋布。
密度大约能达到十步一点。
但是浮于表面的倒是不多。
大多数的料子都是深埋在地下三米的位置。
其中不乏有一些大亮点,苏阳判断这些亮点的价值能上千,甚至上万。
与之相比,那玛丽艳河床就是弟弟了。
毕竟这里没有经过大规模的采玉活动,保留的冲积扇平原相对完整。
再加上,这里一直都是大粮地,种植的都是枣树、核桃树、西瓜。
老百姓不舍的挖,公家也不让挖。
所以大家只能在地表捡到一些料子,再深处的就不知道了。
看来要想进行开采,很难啊。
这不是承包就能搞定的事。
苏阳蹲在地上扒拉了一下西瓜秧,挖了一把泥土,随即“地理大师”出现了相关的信息解析。
【土壤结构:以砂壤土为主,含30%砾石层,表层疏松透水性强,深层板结严重。】
【盐碱成分:pH值8.5-9.2,盐分以碳酸钠、硫酸盐为主,呈现盐渍化状态,威胁根系渗透压。】
【环境适应性:仅适种耐盐旱作物(红枣/西瓜),浅根系避深层砾石,昼夜温差加快糖分积累。】
【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压盐+秸秆深翻增有机质(年施3吨/亩);配种耐盐绿肥(田菁/碱蓬),配套防风林削减蒸发积盐。】
苏良看着这里的土壤成分分析,思索了一会。
这里的土壤盐酸化比较严重,不仅影响根部的生长,还影响植物根部的营养吸收。
长期下去,最大的影响就是农作物减产严重。
甚至还会出现植物死亡。
这种情况,当地的农业局肯定是知道的。
但是做起来太难了,再加上现在又开始普及棉花的种植,农业局那几个人压根不够用,要不然也不会跟文化局借调了。
但是要想改善也不难,根据系统的判断,首先就需要大面积的水灌溉稀释盐分下渗,保证土壤上层的盐碱平衡。
但是这里的地下水也不丰裕,上氮肥嘛,又不切实际,如今这个年代化肥生产十分有限,再说了,每亩几百斤的氮肥,不是普通家庭能负担起的。
最实用的办法就是用秸秆打碎,深翻于地下,增加有机物质。
苏阳思来想去,似乎想到了一个办法,不但能合理合法开采墨玉,还能帮助农民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