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长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就差把“忠诚”二字刻在脑门上了。
他开始反思,这是西域使团第一次来到大汉,自己根据上级指示特意接待地重视了一些,但一言一行、各种排场、方方面面可都丝毫没有僭越的地方。
再者说了,姑臧这小破县城,偏僻贫穷,他就算想要僭越也僭不了啊!
县长连忙让翻译向他们说明事实,并告诉这些胡人蛮夷到长安后可千万别再胡乱说话。
若再乱说话,那自己不仅是仕途走到头了,头也快没了。
翻译:“他并不是大汉的皇帝,只是姑臧县的县长。”
第一批来到汉边境的是精绝、戎卢、渠勒等国家的使者,他们国小人少,每个国家最多也才派来十几名使者,再多一些人,国中就腾不出劳动力去收地里的麦粟了。
他们当初也曾询问过大汉地域几何、人口多少,有几座城池之类的问题,当时汉使叽里呱啦说了一堆话,把大汉疆土的每一部分都分得很精细,听得这些西域人迷迷糊糊的,最后只总结出了一个“大汉很大,人很多”的结论。
不过现在既然已经进入汉境,他们觉得自己有必要突击一下汉的基本知识。
于是问道:“县长是相当于我们的城主吗?”
那这个城主还挺富有。
翻译在脑子里总结了一遍大汉的行政体系,贴心为这些使者解释,告诉他们大汉如今有五十余郡,每个郡又有数个到数十个不等的县,例如他们现今所在的武威郡就有十个县,而姑臧县只是这十个县城之一,大汉约有一千五百多个县,县下又有乡、亭、里。里是大汉最基础的度量了,每一里大概有百户人家。
除此之外,大汉还有十六个诸侯国,每个诸侯王也管辖着数万户。
理论上是可以管那些诸侯王叫大王的,但最好不要叫,因为叫了之后陛下可能会不高兴,至于陛下不高兴会有什么后果,翻译也不知道,因为他不敢惹陛下生气。
使者们:……
听不懂。
使者们从同伴眼中看到同款困惑,然后又问:“那您为何要叫他县长?”
翻译:……
我不叫他县长难道还真叫他大王吗?!
翻译大脑彻底宕机,外国人这点钱可真不好挣。
翻译试图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向他解释,因为面前这人是一县之长,所以叫他县长。
“你们那个六千户的使者不是说县的长官叫县令吗?为什么要叫他县长?”
翻译明白了他们的意思,松了一口气t回道:“在大汉,掌治万户以上之县为令,万户以下之县为长,因为姑臧县是这几年才建成的小县,人口不满万户,故称县长。”
“我们明白了。”使者很有礼貌地回道,“多谢您为我们解答疑惑。”
前面几位使者在和大汉官吏进行友好交流,虽然因为语言不通,交流地磕磕绊绊,但好在总体还是顺利的。
而后面那些人……
他们也给自己找了事情做,扒拉手指头开始计算,里、亭、乡……每一里是一百户人家,亭是距离而非户籍,不过每一乡中有十里,动脑子算算算,十个手指头都扒拉完毕,发现不够,又找旁边使者们借了几十根手指头,最后算出来……
“那这汉国大概是有四五百万人口了吧。”他感叹道:“好多人啊!”
要比他们西域所有国家的人口加起来都要多。
有人嫌弃地看了他一眼,似乎对他的数学水平表示嫌弃:“是四五千万吧?”
“应该是吧。”
他们用西域话小声蛐蛐:“诶,盆友,你说汉国有这么多的百姓,他们国家的王能管得过来吗?”
“肯定能管理过来。”另一名使者说出自己心中想法,“汉都延续一百多年了,也没听汉使讲他们的王有管不过来的情况啊!”
“肯定不会像咱们国家的王一样,什么都管。”
“应该是只管大事。”
要是像他们国王一样,每天处理各种家长里短、琐碎杂事,估计会被这些活计给累死。
实际累死也处理不完。
“那你说,在汉国,什么程度的事情才算大事呢?”
被提问的人想了想,伸出一根手指头,大胆猜测:“怎么也要一千头牛以上的事情才值得去管。”
众人点头,全都对他这个想法表示赞同。
这时,对西域使者有了一点了解的县长也终于意识到,原来他们刚刚询问自己是不是大汉的王,并非因为自己那里僭越,惹人误会,而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这样宽阔的建筑,被震惊到了。
天知道姑臧县长第一次听这些使者夸自己的县衙堪比楼兰王宫时有多紧张,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然后又很快释然,等使者见到长安周围那些更加威严宽阔的县衙时,岂不是也会问出同样问题?
到时候该担心的就是其余县令,而不是自己了。
县长:唉,自己吓自己。
傍晚,西域使团在传舍中用的飧食,县长一个劲儿地自谦,说自己这个偏僻小县,没什么丰盛的食物款待他们,县长的表情看起来比较真诚,他们真的信了,已经做好草草对付一顿的准备。
结果一看,光是主食就有麦粟菽糜等好几种,以及这里种植最多的黍子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