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7章 挑战赛

HTV通知岳宁前往港大蔡运亨体育馆,岳宁服气蔡致远,他是真懂怎么制造话题的。这种事,还要特意选在港大内部的体育馆里办。

岳宁到达体育馆门口时,记者们已等候在此,纷纷围上来采访她,问:“紧张吗?”

“还好啦!”岳宁笑着说,“考过不少次了。”

岳宁进入体育馆,本就大大的眼睛瞪得更大了,偌大的场馆中央,竟摆放着一排共六块黑板。每块黑板旁还配有一张课桌,桌上放着量具和粉笔。

黑板前后各摆放着十二张桌椅,每张课桌上都放置着参赛机构的铭牌。

岳宁问HTV的沈文琪:“所以今天就只直播我一个人答题,是吗?”

“这个场馆确实能容纳这么多黑板,但我们调不出这么多拍摄设备,也不可能分散拍摄。再说,观众主要还是想看您答题。”沈文琪指着岳宁背后已落座的人群说,“你背后这组是监考和批卷老师,两人一组负责批改一块黑板的答题。前面则是与您同场竞技的机构成员。”

岳宁被安排站在第一块黑板前,听到广播里传来声音:“比赛即将开始,请参加数学比赛的选手各就各位。现在开始介绍到场选手。第一位,来自宝华楼的岳宁。”

岳宁转身面向观众席弯腰鞠躬。

“第二位,来自敏学自修学校的周诚安老师……”

前来参赛的机构无不为博出名,因此播报环节需将所有机构名称报一遍,一共二十三个机构,半数负责出题、半数参加考试,其中数学组共有十一个机构参赛。

岳宁背后的老师走上前,拉开黑板上的遮布。出题者颇为贴心,黑板上一半是考题,另一半留白供她打草稿。

另一位老师则开始分发考卷。

“考试即将开始,请观众保持绝对安静。”广播里的主持人说道,“开始。”

岳宁拿起粉笔开始答题。起初是基础题,她在草稿区快速列写算式。

第一块黑板的题目很快答完,她移步至第二块黑板前,粉笔在黑板上流畅游走,先求一阶导数确定临界点,再通过二阶导数判断函数凹凸性。

她一路答下去,当她站在第四块黑板前时,粉笔突然在黑板上停顿了几秒。这道题要求用向量法证明四面体的中线共点,题目本身难度不高,但港大近年的招生考试中,这类题型占比已不多。岳宁迅速在草稿区画出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四个顶点坐标后,开始推导中线向量的线性关系。

除了这道题稍作停顿,此后她几乎未有卡顿,一口气答到最后一块黑板。

观众席传来轻微的低语声,广播里主持人提醒:“请保持绝对安静,距离考试结束还有48分钟。”

观众席霎时安静下来,但电视机前的观众,尤其是几所英中的老师却难以平静。

黑板上的题目虽在考试范围内,但出题方为难倒对手,难度远高于常规招生考试,岳宁竟这般轻松答完了?

电视屏幕里,岳宁从头到尾检查了一遍答案,随后放下粉笔。

她转身面向监考老师,鞠躬道:“我交卷。”

那些仍在紧张答题的考生不禁心生怀疑:他们和岳宁考的是同一套题吗?

岳宁走出体育馆,再次被记者团团围住:“宁宁,今天的考题是不是很简单?”

岳宁点头笑道:“数学是我的强项,今天的考题对我来说确实不难。”

她心里清楚,这些题目对大部分考生而言已堪称难题。

但即便再难,这是八十年代初,港城参加考试的考生仅一万两千多人,其中四千多还是自修生,哪儿比得上上辈子她在粤城参加的高考难度。

纵然离开校园多年,又隔了一世,知识看似遗忘殆尽,可脑子还是那个脑子。她爸爸认为她有成为顶尖厨子的天赋,莫伯伯则觉得她尚年幼,可引导成为科技工作者。两人对她的未来定位不同,却有一点共识:一定要让她好好学。

来到港城接触教材后,她只需适应这里的应试套路即可。

接受完记者采访,距离下午一点的英语考试还有些时间,岳宁索性在学校周边逛逛。

她走过红砖墙的教学楼,走下台阶来到校外,沿着街道往西前行。转过街角时,空气中忽然飘来一丝若有若无的焦香。她拐进窄巷,追寻着香气而去。

前方铁皮棚顶歪斜着一块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西贡河粉”。

棚下支着两口铝锅:左边是清澈干净的清汤,一位中年男子正用长柄木勺搅动右边的大铝锅。锅里的牛骨汤咕嘟作响,这是香气的源头。

棚屋外摆着四张木桌,其中三张已坐满食客,唯有一张桌子旁只坐着两位大叔。岳宁上前询问:“可以拼桌吗?”

一位大叔爽快道:“坐啊!”

岳宁坐下后,一位穿着斜襟布衫的女子问道:“吃河粉吗?”

“来一碗河粉。”岳宁说道。

“好的。”

岳宁有些诧异老板娘的粤语十分纯正,便问:“老板娘,你们不是越南人吗?”

老板娘立刻答道:“我们祖籍在汕尾,阿公那一代去了西贡,去年我们一家变卖所有家当,逃到了这里。”

“原来如此。”岳宁看向角落,见两个小姑娘正在低头写作业。

一旁的大叔接过话茬:“很多逃来的越南人,祖籍都是广东、福建的!咱们中国人遍布南洋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