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7章 蛛丝马迹。

韦华昇夫妇从前居住的老式唐楼内,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空间。

当警方手电筒的光束照亮这片逼仄空间,空罐头和发霉的尿布已经能说明一切,并不是所谓鬼魂,这里曾长期寄生着一个活人。

警员们光是想象有人常年蜷缩在这阴暗的夹层中,就已经毛骨悚然。

在长久的沉默中,莫振邦突然开口道:“全方位拍照取证,每个角落都不要放过。”

闪光灯接连响起。

有人压低了声音:“这样的空间,怎么能长期居住?和活人棺材差不多……”

“‘了不起的爸爸’,就是凶手吧。”

“肉眼无法比对字迹。”小孙靠近观察墙上的刻痕,“一个是用铅笔写的,一个是用指甲刻出来,但除了凶手,还能有谁?”

莫振邦示意梁奇凯尝试进入。

身材高大的梁sir侧身挤了挤,肩膀直接卡在入口处。

“小孙,你试试。”

小孙深吸一口气,弓起背脊,但即便姿势扭曲,整个人都勉强地蜷缩起来,仍旧没有丝毫可能挤入这个空间。

就像旺角警署温督察斩钉截铁说出的那句话,除非会缩骨功,否则案发现场还有第四个人,怎么可能逃过警方的眼睛?

起初所有人都当这是句玩笑话。

然而没想到,真凶还真会“缩骨功”。

“背板的抓痕,应该是经年累月留下的痕迹。居住者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进出的动作。”

警方开始对夹层尺寸进行精确测量。

金属卷尺在背板上拉开,经过多次读数、测量、推算之后,得出结论,这个空间只能容纳身高在110至120公分之间的人活动。

“这个身高范围意味着什么?”徐家乐问。

祝晴陪放放在医院做过体检,曾经见到张贴在医生办公室的儿童标准身高表。

“五岁儿童的平均身高约为110公分。”

几名警员虽早有心理准备,听到这确凿的数字时,仍不约而同地拧紧了眉头。

莫振邦迅速分派警力请求支援。很快,法医叶医生带着助理赶到,鉴证科的同事也紧随其后出现在现场。

他们利落地戴上橡胶手套,开始有条不紊地收集证据。

“排泄物恐怕有些年头了,还能提取DNA吗?”莫振邦将视线从尿布上移开。

“在干燥环境下,上皮细胞可以保存十年以上。”叶医生回头,“但DNA检测需要多长时间,你也是知道的。”

鉴证科的马sir举起一只空罐头,在灯光下仔细端详:“唾液DNA早就挥发了,但看这罐头都发亮了,明显是饥肠辘辘时反复舔舐的结果,或许可以通过淀粉酶检测找到线索。”

根据先前证词,十年前黄秋莲和老佣人徐月娥很少出门。只要她们在家,这个寄生者就无法自由活动。极有可能是在饥饿难耐又无法外*出时,将罐头舔得如此干净。

等待检测结果的间隙,警方重新梳理案件脉络。

假沙弥的背影、失窃的僧袍,原本指向有人利用孩童将死者引入天后庙偏殿行凶。但眼前这狭小的生存空间,以及案发后精心布置的现场……

“孩子做不到这种程度。”祝晴说,“光是长期潜伏不被发现就绝无可能。”

“唾液淀粉酶浓度显示,大概率不是幼童。”马sir举起试纸晃动,目光盯着罐头开口处,“此外,根据罐头上的齿痕间距分析,符合成年男性特征。当然,这还是初步判断,详细化验报告要等三天后才能出来。”

那个隐约的猜测此刻终于得到印证,所有人心中都浮现答案。

因骨骼疾病导致身形异常的人。

可能是侏儒症,也可能是脊柱畸形。

总之,是身体永久性停滞发育的成年人。

“所以凶手是在死者呈跪姿时下的手。”黎叔低声道,“以凶手的身高,如果死者站立,他根本够不到后背。”

“他是什么时候盯上死者的?”

“至少在虐童案前就潜伏进来了。每天窥视着夫妻的恩爱与争吵,夜深人静时溜出来觅食,说不定还曾站在婴儿床边,恶狠狠地盯着熟睡的孩子。”

“他长期居住在这里,熟知佣人的作息、休假规律,掌握黄秋莲洗漱的时间。作案时,他戴着手套脚套做好防护,又凭着对房屋结构的了如指掌,才能在极短时间内从主卧婴儿床掳走孩子抛下楼,又神不知鬼不觉地返回夹层。”

那时韦华昇和黄秋莲的孩子还小,婴儿房暂且被当成杂物间,婴儿床就安置在主卧。

“当年办案的警察搜遍了整栋唐楼,楼梯间、天台水箱、后巷垃圾房,甚至挨家挨户搜查。殊不知在他们四处搜寻时,凶手就藏在这个对他而言最安全的夹层里。”

“就连朝夕住在这房子里的屋主都没有察觉家中多了一个人,当时警方又怎么会想到拆开柜体内部检查?”

即便是现在,他们在怀疑这套房里长期住着外人时,也耗费了数小时才彻底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