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瞳仁一缩,紧盯着柳如明,
“是何人偷盗银环?”
柳如明艰难抬起眼,余光偷偷觑了一眼恒王的方向,低声道,“工部员外郎江城。”
厅内霎时一静。
谁都知道江城是萧镇举荐给恒王的幕僚。
在座诸位的视线齐刷刷扫向恒王。
恒王顿时额汗淋漓,慌忙从案后绕出,来到皇帝跟前跪下,故技重施,
“父皇,这个江城是儿臣举荐入朝为官的,儿臣素闻他心思细敏,行事稳重,只当是个人才,可没想到他私下勾结萧镇,做出这等背国弃义之事,实在是可恨,可恼。”
这时,下首的皇长子怀王,冷不丁插了一句嘴,
“二弟呀,萧镇人被关在都察院,你说他勾结萧镇,是不是把大家伙当傻子了?”
恒王也不恼怀王落井下石,回眸不慌不忙解释道,“皇兄,你忘了前段时日有刺客闯入都察院的事了,估摸是刺客与萧镇接头,得其授意出宫作恶。”
怀王轻哼一声,不疾不徐戳他软肋,“上回萧镇被下狱,二弟满朝嚷嚷说萧镇精忠报国,是裴阁老误断了他,今日又将萧镇贬得一无是处,二弟,你这变脸比翻书还快呢。”
恒王还待辩驳,只听见耳畔传来一声戾喝,
“够了!”
皇帝眉棱沉沉压着,看都没看两个儿子一眼,目光依然落在柳如明身上,“那北燕人怎么说?”
今日宴席皇帝不愿给北燕人面子,嘱咐礼部侍郎招呼两国使臣在楼下一层吃酒。
故而阿尔纳和乌週善不在此处。
柳如明答道,“回陛下,北燕副使声称萧镇和江城确实有与他们通往来,臣甚至也在他身上搜到了萧镇所写的信笺并一件信物,据说,双方是想做什么交易,估摸是没谈成,打了起来……”
做什么交易,皇帝并非没数,没再往下问,而是捂着眉心,往后靠在龙椅,脸色阴沉没吱声。
底下昭台的雅乐犹然在耳,千奇百怪的花车缓缓从玉台前驶过,百姓欢呼声一阵盖过一阵,京城别提多热闹了。
唯独盘楼最上一间鸦雀无声。
几位重臣并皇亲均停下手中碗筷,垂首不言。
恒王见皇帝侧向另一面,看都不看他一眼,心头慌如乱麻,几度欲上前牵他衣角而不敢。
一阵死寂后,皇帝按着额心,沉声发话,
“王显,你是内阁首辅,这事,你看怎么办?”
王显不仅是内阁首辅,更是恒王的外祖父,眼下恒王牵入大案中,他身为外祖父不仅要避嫌,更是难逃其咎。
他焦虑地瞥了一眼自己外孙,蹒跚起身拱袖道,“臣无话可奏,请陛下圣裁。”
言罢,跪了下来,重重磕下一个头。
皇帝见状,幽幽睁开眼,目光在他身上落了一瞬,看向次辅崔阁老,
“崔卿,你来说。”
崔阁老是出了名的万事不粘锅,他硬着头皮跪下来,
“臣不善断案,臣不知……”
他这般说时,身侧的裴越瞥了他一下。
这里会断案的阁老是谁?
那就是裴越。
崔阁老显然是想将事情往裴越身上推。
裴越不动声色抿了一口茶,正襟危坐,不置一词。
皇帝这次却没听崔阁老的,目光越过几位阁老,瞟向阁老席后方的谢礼,
“谢礼,你是都察院首座,这事,你给朕拿个主意。”
这个主意可不好拿,整不好,牵连进满门性命。
但谢礼不是崔阁老,他是三法司堂官,没道理推脱,于是起身建言道,
“陛下,今夜除夕,各衙门已挂印关衙,且不如将人暂且关去牢狱,待来年十六开衙复印后再行审理。”
谢礼是聪明人,看出皇帝一时还拿不定主意怎么处置恒王,或者说要不要审恒王,是以刻意留下十六日缓冲期,给皇帝慢慢琢磨这个事。
皇帝有了台阶下,神色稍稍缓了缓,抿唇半晌,蹙着眉道,“依卿所奏。”
“至于案子……”皇帝目光在三法司几位堂官并裴越身上来回转过,最终道,“还是交给裴卿料理,一应物证人证,你给朕保管好,来年再审。”
“至于你……”皇帝冷冷看着恒王,再也没有过去半分温和,神色淡漠道,“闭门思过,复朝前不许出府门半步!”
恒王含泪磕头,“儿臣遵旨!”
除夕大宴就这么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