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37章 国之重器

百里连山的到来,以及麾下的兵马之多,让狂傲的南蛮不得不将他们作战的重点放在聚州之上。

大批大批的南蛮士兵被调入聚州。

这些穿上甲胄,拿起钢制刀剑,弓弩的半开化蛮人有着无边的自信。

这些蛮人相信,凭借手中比兽皮石斧更具威势的军械,大夜的纤弱士兵,不堪一击。

可是作为蛮王,还有蛮王麾下的大将心里都很清楚。

和他们对阵的,是当年驱赶他们千里的百里连山。

这个人,不光个人勇武非凡,就连麾下将士,也是骁勇善战。

论兵法,更是无人能及。

面对百里连山,在背后支持他们的那个神秘女人,会是对手吗?

南蛮,他们在短短数年之间,将兽皮退去,将石斧竹矛换成钢铁刀剑,要是背后没有人指点,那是不可能的。

有了高人的尽心指点,有了大量财力物力的支持,也让本就半开化的蛮人慢慢学会了用头脑去思考问题。

尤其是南蛮的高层统治者,他们本就比普通的蛮人更具智慧。

现在,又有了高人的指点,他们的智慧程度,比起大夜的有智之士,也不遑多让。

在和百里连山的大军正式开战之前,蛮王决定先和百里连山来个文书会晤,先礼后兵。

这,是他从指点南蛮的高人身上学到的。

作为蛮王,他也听了很多关于百里连山这些年的遭遇。

若是有万分之一策反百里连山的可能,那么麾下的儿郎就能避开牺牲。

因为士兵,才是统治的根本。

学会用头脑思考的蛮王可不希望到了最后,打下了偌大的疆域,却因无兵镇压,导致再次退回十万大山。

而百里连山这边,随着征南的大军全部集结,麾下的大将们为了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防御’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最后,还是百里连山一锤定音——‘鉴于大夜士兵单体上的劣势,以坚壁清野战术,稳步推进,防御反击!’

蛮人从小生活在十万大山之中,他们个体上魁梧高大,力大无穷。

即便不通武艺,可也有徒手生裂虎豹之力。

现在又有了制式盔甲兵刃防卫,发动大规模的冲锋作战,除了部分精锐大夜士兵,其他的部队无力挡南蛮之勇。

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

大夜之人,享受繁华安定太久。

大夜的士兵,也缺少了一股血腥。

和月胡比,骑战不如。

和南蛮比,力量不行。

可是,大夜有着最多的人口,最精锐的装备。

正因为这些优势,五百年来,大夜才能北拒月胡,南抵蛮族!

战场,决定胜利的因素,除了士兵的勇武,更多的,还是比军备,比战术。

在百里连山的坚持下,整个大夜的南征大军,以‘云龙堡’为中心,在高地的周边摆开了一个连绵数十里的巨型盾阵。

前排有抵御重骑兵冲锋的塔盾防护,中间有长抢手刺杀,后侧有弓弩手掩射。

百里连山则亲自坐镇主营,指挥作战。

聚州镇守使莫羽晗的十三万重骑兵作为左翼,柴州镇守使秦中胜的十七万重步兵作为右翼。

同时,他们还要做好突击南蛮大营的准备。

因为,莫羽晗和秦中胜麾下的,都是全身钢铁甲胄的重骑兵和重步兵。

这些兵种虽然机动性缓慢,可在集团作战的时候,防护力和杀伤力,不弱于换上制式装备的南蛮士兵。

可同样,也因为他们的机动性较差,百里连山不敢轻易将他们投入战场。

他要的,是让莫羽晗和秦中胜的重骑兵和重步兵,用在最关键的战斗——决定胜负的战役上。

先锋将横波的十万轻骑兵被百里连山下令脱下甲胄,放下刀剑。

尽一切的力量,减轻马匹的负重。

百里连山的决策横波没有质疑,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十万轻骑兵变成只有胸前带皮甲,背后背箭囊,手持长弓的弓骑兵。

百里连山曾说过:“和南蛮作战,正面的冲锋,轻骑兵没有任何优势。与其让骑兵陷入混战,倒不如力求最大的杀伤力。十万弓骑,拉开阵势,哪怕一人只有射出一箭的时间,射完就跑,一次杀伤数千蛮人,多来几次,比组织一次冲锋更有效率。”

弓骑兵计划,给南征大军的后勤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和南蛮作战的时候,骑兵射出的箭镞,是很难回收的。

这个时候,就要有源源不断的箭镞补充。

而百里连山的要求,还是所有的箭镞都要最精锐的破甲箭。

这无疑让大夜的财政,又狠狠的出血一次。

大军的变动整顿妥当。

不管大夜,还是南蛮,双方都依云龙堡前的平原,在两侧拉开阵势,遥遥相对,杀气滔天。

从高处看去,大夜和南蛮双方汇集的百万大军,黑压压的一片。

摆开的军阵,仿佛一座座钢铁碉堡,耸立在道路,田野,平原,树林,草地之上,弥漫着冰冷的杀气。

阳春三月,原本应该抽芽的树木,因为大军的驻扎被砍伐;刚露头的庄稼被夷平;绿油油的草地被一座座帐篷覆盖。

整个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一种颜色,那就是制式盔甲的漆黑。

而在这片黑色的汪洋之中,密密麻麻的刀剑,在春日的阳光下,闪烁着刺眼的寒芒。

兵乃国之重器,不可轻用。

然,一旦出动,即血流成河,尸骸满地。

如今摆在双方前面的,唯有一战!

这是一场注定死伤无数的大战,注定要让将士的鲜血,侵染整个平原

即便过上十年,二十年,云龙堡前的平原,也会成为死气弥漫的战场凶地。

而这一战,将被世人永传!

就在大战之前,双方各自派出了大批的斥候和探马,来回侦察对方的动向和兵力部署。

而与之对应的,是无数暗中的刺杀!

刺杀对方的将校,制造恐慌!

益帝二年,四月初。

双方经历了数天的试探,各自的大军集结完毕。

大战,一触即发。

就在百里连山要下达推进的军令前夕,蛮王的信使却突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