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钢法在南北朝就已经初具雏形,在宋代之后成熟起来。
比起反复捶打的炒钢法来说,灌钢法是将生铁熔化浇筑在熟铁上,再以动物尿液和脂肪进行蘸火,
这样制作的兵器含碳量降低,工艺也相对简单,大大提高了钢铁的韧性和生产力。
动物脂肪可以减少钢铁中的杂质和含碳量,增加钢铁的韧性和硬度。
这也是古人很多时候会以身祭剑的简单原理。
后来清朝从西方花大价钱引进的炼钢法,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的灌钢法而已,只不过是本土的灌钢法不受重视,总觉得国外的月亮比较圆。
这项技艺可以说是中国钢铁史上的代表技术,沈括之前提的生铁陷入法,就是灌钢法的一种,白檀提供资金,和大概设想,沈括进行实验,两人风风火火的搞起了研究。
与此同时,回回炮的出现,短暂的中止了朝堂中立储风波,转而研究起了精简军队的政策。
宋代的军队制度,除了中央手握的禁军和抵御蛮夷的边境军外,另有各地的厢军,
厢军的成立在于赵匡胤当时提出的以兵养民政策,即将流民汇入军队中,解决了流民的安置问题,也免去军队大量募兵带给百姓的苦难,也防止了灾荒年间百姓流民起义。
刚开始这项政策是没有问题的,
可有问题是宋军一旦入伍,尤其是这些厢军,都是终身制的,也没有土地提供给这些湘军基本供给,
在不能触碰高官乡绅们的土地外,朝廷也不愿去打扰那些仅有几亩良田的百姓,
便只能从国库中耗费大量的银子去供养军队。
且流民越来越多,到了仁宗时期,军队数量增长3.3倍,禁军数量增长4.2倍。
边境军和中央军素质倒还好些,那些厢军,无所事事起来,一个个犹如地痞流氓般比土匪还要可恶。
且这些厢军机构臃肿,训练松弛,战斗力低下。
朝廷大臣几度想要裁撤厢军,却因是祖制和武官的反对未能成行。
裁军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说把厢军裁掉了就可以的,裁下来的人要去哪里生活,土地房屋朝廷要拿,安家银子朝廷也要给,
还要防止有人从中作梗,以此裁撤边境军,拖延边境军和禁军的军费。
林林总总麻烦的不行,不过回回炮的出现让大家看到了收复燕云16州的曙光,
大多数朝臣都具有前瞻性,知道燕云必有一战,
所以哪怕再难,冗兵一项也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了。
这几日朝臣不断的提供解决办法。各种后世课本里能看到的名臣在朝堂上各抒己见,
而作为导火索,献出回回炮图纸的白檀,属于小虾米,发不了言,也就在此事中完美隐身了。
不过仁宗也没有亏待他,赐了他一个从四品轻车都尉的勋官,又给他调去军器监做了个正七品的监丞。
本来他看白檀少年英才,想把白檀调去昭文馆做个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