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越过冰坝,发现前面是一道深邃的阶梯,一直向下延伸,至少有三百多级,全都是青石板铺就。
青石板的缝隙之中长出了无数人参根苗,最细小的那些也超过中药店架子上那些千余元一两的行货。
“挖参的老客在山里转悠,以为是因为挖参的人太多,才导致参苗绝迹,谁也想不到,在这山谷里竟然藏着这么多参苗,如同杂草一般。”林风十分感叹。
世人都知道大雪山深处遍地是宝,但大家都缺乏一双慧眼,一进山就失去方向,永远跟宝藏失之交臂。
又向前走,石壁、石板缝里长出的参苗更加健硕茁壮,不时有极品好参映入林风的眼帘。
他从《本草纲目》上看到的“儿臂参”也比比皆是,那可是价值超过十万的好东西。
此刻,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更不要说是几根人参了。
再走几十级台阶,林风突然发现,右侧石壁上的一条石缝里竟然嵌着一根“莲藕参”,也就是参与参相连,形成了四段骨节,每一段都有一尺半长。
林风停下来,感慨地摇头:“这东西如果被挖参的老客发现,就算拼了命也得弄到手。世人来到大雪山,只想卷走金条,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宝贝,其价值远远超过金条。比如眼前这条‘莲藕参’,只要带到山外去,至少能卖一亿,也抵得过几百根金条了。”
他从不贪心,但看到了这种稀世珍宝,也不由自主地停下来观赏。
“来吧,我在这里,在这里……”一个雄浑有力的声音从台阶尽头传来,在山洞中激起了阵阵回声。
林风提气大叫着回应:“你是谁?我就来。”
他加快脚步,直达台阶尽头。
可怕的是,那里横着一条天堑,向前再也无路。
天堑深不可测,距离对岸的长度约有二十米,根本无桥可渡。
林风向下看,影影绰绰的,天堑壁上长满了参苗,仿佛一堵天然的“养参墙”。
“你在哪里?有话就说吧。”林风向着天堑的对面大喊。
“我就在这里。”对面的石壁上突然出现了一棵人参巨树,枝繁叶茂,大到无法形容。
原来,它一直藏身于绝壁的石缝之中,身体完全嵌进去,与石缝表面齐平,而且颜色接近,任何人第一次到这里来,都无法分辨哪里是石壁,哪里是人参巨树。
“你想跟我谈什么?”林风问。
“你是个聪明人,猜一猜,可以吗?”那巨树问。
“你想让我接替你当大雪山新一代的主人,是吗?可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你既然已经开启了为祸人间的潘多拉盒子,就得自己承受失败,把今后的路走下去。”林风说。
“我没失败,恰恰相反,我活得好好的。”那巨树说。
忽然之间,林风与巨树之间不再通过语言交流,而是心与心观照,彼此用“心之语言”快速交谈。
所谓的“心之语言”,等于是彼此敞开心扉,让对方直接看见自己心里在想什么,不再依靠文字、声音,而是直接“心对心”沟通。
接下来,林风首先弄明白了“人参巨树是什么”的问题——时间上,人参巨树的起源为远古神话开始建立的年代,与人类熟知的那些远古先哲们同时形成于世界的一隅,默默耕耘于大雪山的冰天雪地之中。
作为中医,林风深知,人参在中国有着三千多年的药用历史,被称为“百草之王”,又是“中药三宝”之首。
诞生于公元前的中国医典《神农本草经》中对人参的药用价值做出了详细的注解: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当然,他也知道,记载“参、人参”的医典很多,但是经过了战火洗礼、乱世毁虐之后,流传下来的,也就是中医熟知的几本了。
其中,林氏中医笃信医典《本草疏经》,书中记载: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祛邪虚于俄顷,其主治也,则补五脏……邪气之所以久留不去者,无它,气虚则不能敌,故留连而不解,兹得补而真气充实,则邪不能容。
在林氏中医眼中,人参可以补足“正气”,对抗邪气,但他们过于迂腐,根本不明白,任何事物都存在“物极必反”的转折点。
就像眼下的人参巨树那样,当它发展到一个极高阶段时,一定会突然反转,变成“巨人的影子”,即“英雄堕落之兆”,人参所谓的“正气”与天地之间的“邪气”突然沆瀣一气,全都变成了“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