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504. 第五百零四章红楼潜龙在渊118 苏叶……

可律法不改,官员就必须这么判,社会矛盾不就出来了嘛。

还有性别问题,现在越来越多女子走出家门做工,如果律法不能保全她们利益,赚到的钱成为别人的,父母,兄弟,儿孙,唯独不是自己的。

长此以往,谁还有积极性?

只有她们能赚钱的同时,自己也能掌握财产,才算真正独立。

可现在的大楚律,对女子压迫很重,首先子女不得有私产这一条,就让未出嫁的姑娘没有财产拥有权。

嫁妆属于女子私产,但也明文规定了好几条妻子必须拿出嫁妆的条款,比如公婆生病,家里没有银钱。比如子女婚嫁,夫家没钱,女子需把财产分一些给子女,即便这些子女不是她亲生的孩子。

这就给了钻空子的机会,公婆装病,或者丈夫转移家中财产,佯装没钱,都是压迫女子拿出嫁妆的理由。

总之,那在封建社会能稳定民心的律法,在这个大变的时代已经不适用了,改变迫在眉睫。

任何事都能缓上一缓,比如打仗扩张地盘,比如人口问题,唯独这件事不行。

目前已经有好些冲突发生,因为律法不完善,导致判案的官员无所依从,最终囫囵决定,造成的后果很恶劣,也是一个又一个矛盾。

不解决,就等着她这边大展拳脚,下面沸反盈天,甚至出现起义吧。

可这事绝对是朝臣们的肺管子,一戳就炸,所以前期绝对不能让他们发现,是苏叶这个皇帝在背后推动。

她必须清清白白,最后被人一步步推到那份上,不得不答应改革律法。

那么事情发展需要一个导火索,那些擅长闹事的学子就很好用。

报纸上先报道一个官员判案不公的例子,引导双方论战,让人知道,不是官员能力不行,而是这本就无法可依,而在人情上,-->>原告和被告都情有可原。

如此争着争着,大家就会发现,这也没有律法可以依靠,那也没有律法可以查询,官员判案全靠良心。

这得发生多少冤假错案啊!

然后好嘛,冤假错案说来就来,报纸与时俱进,报道几篇官员钻法律漏洞,害得无辜之人有冤无处诉。

窦娥故事深入人心,老百姓最怕什么?最怕官府欺压百姓,冤屈得不到伸张。

看见报纸上接连出现这种事,心态一下子就崩了,届时就不只是学子们在闹事了,百姓肯定也会参与其中。

再让人引导引导舆论,要求修改律法完善律法的呼声会越来越高,民情会教那些坚持反对的大臣做人。

但凡他们不想背上绝世骂名,就必须在这件事上改变态度。

之后,苏叶会广邀懂律法,了解民生,以及各行各业的人参与一场举世无双的大辩论,讨论律法该如何修定。

当然了,修改律法这种大事,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他们的想法来,这只是一个引子,让朝臣不得不重视并立刻做出改变。

苏叶没有多说,只让梁源记下便是。

三天后,还真有学子写出好文章,刊登在报纸上,挤掉了安孟文一个名额。

但还远远不够,他不过替换了一篇文章,让原本批评的内容变成夸赞,顿时报纸上的内容再一次形成微妙的平衡。

骂的有,夸的也有,看起来就和之前一样在互相掐架。

不过这位学子的成功,鼓励到了其他人,越发认真写文章投稿了,甚至顾不得科举近在眼前。

甚至那些一心读书之人,也被同僚拉来,帮忙写一篇。

读书辛苦,也需要放松一下嘛,劳逸结合才是王道。至于写那样的文章算不算劳逸结合,懂的都懂。

这次的事会闹许久,没有个把月消停不下来。

而苏叶没再关注,多少国家大事都忙不过来,实在没时间关注这个,安孟文是个非常靠谱的人,交给他很放心。

在忙碌中,迎来林府大办宴席的日子。

这次宴会,引动整个京城有头有脸的人,从早到晚,文渊候府那条街就没停歇过,被一辆又一辆马车占满。

整个侯府六进院,除了原有的五进,还把旁边一户人家靠这边的花园买下,形成整个侯府两个花园的格局,都险些没容下这么多人。

隔壁原本也是侯府,不过之前参与皇子夺嫡,被抄家灭族,只剩下一些老弱妇孺,不得不变卖房产度日。

偏他们家就只有这座宅子和几亩祭田放还,剩下都没了。

没办法,只能把五近的宅子拆分卖,自家住一进,其余卖给别人。

谁也没听说过这种卖法,自家买个宅子,前面还住着一户人家,不嫌膈应的。

因此这宅子迟迟卖不出去,林家人心善,见他们无以为继,就以整栋宅子的价格,买下了四进的院子,把最前面进出方便的一进留给了那家人。

买下来后,林如海请官府另外办了两张契书,再找人把一进和后面的门封上了,再和这边打通。

新买的四进重新修缮一番,用来招待男宾。

这次苏叶和戚若没有微服,直接过来的,一来彰显对林家的荣宠,二也是对外表示,戚若地位稳固,不该有的心思收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