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京城并无十六米宽的道路,与它接近的,是原本六丈、接近二十米宽的小街。”
“臣意为若要修建小巷,不如修得再宽一些,直接修成小街。”
这个说法,让朱由检认真思索,琢磨是否合理。
按照当前的现状,坊中道路没有供外人通行的义务,当然不需要修得太宽。十米宽的双向人车混合通道,即可满足需求。
更宽的则能修成原本二十米左右的小街,有专门的车道和人行道。
不过,他提到道路宽度标准的原因不是为了现在,更多的是瞄准以后。
越往后京城拆迁的难度越大,将来汽车诞生后,怎么改造旧城区?
所以他向成基命等臣子解释道:
“朕的目标,是让大明的恒产家庭、甚至家家都有自己的马车。”
“没有专门的车道,马车通行不方便。”
“所以朕在规划外城时,把新的巷子宽度定为十六米。”
“中间两个专门的车道,两侧通行人力车和行人。”
把汽车说成了马车,车道标准也按大车。将来汽车发明后,现有道路也能用下去。
群臣不知皇帝的这个想法,但是家家有马车的说法,让群臣睁大了眼睛,无法想象这个场景是什么样。
即使按十万户人家有马车计算,那也是至少十万辆。现有的道路标准绝对不够用,的确需要拓宽。
只是,把十米宽的胡同拓宽为十六米的巷子,难度实在太高了。估计很多宅院和围墙,都要因此拆毁。
所以皇帝皇帝只打算在外城推行,把城外的巷子宽度定为十六米。
成基命心里不觉得这个愿景能实现,但他也不忍心打破皇帝的美梦。
毕竟皇帝致力于提高人们的出行水平,他总不能唱反调说不让人们过好日子。
一时间,成基命默然无言。群臣也大多沉浸在这个场景里,设想将来家家有马车会是什么日子?
太仆寺卿陈奇瑜知道皇帝一直在推行马车,对此没感到太意外,此时出言说道:
“臣以为成尚书的意思,是担心小巷定为十六米,和原本的小街宽度太接近,会被民众混淆。”
“故而可以把小街小巷两个名称合并定为小街,宽度定十六到二十米。”
“新的二十八米宽街道,则定名为中街,或者说是新街。”
“这样民间就不会混淆了,街道也都有供全城人通行的责任。”
朱由检终于恍然,明白了成基命解释巷字意思的原因。
原来是他认为巷子没有供坊外人通行的责任,所以小巷这个名称,要改名为小街。
这样当前的很多小街,也就没必要改动。不必按之前所说,将来改为二十八米宽的街。
朱由检本来也没有改造所有街道的想法,决定留用旧街。他对这个认可道:
“那就按卿所说改名字,把新街称为中街,小街宽度定为十六到二十米。”
“城外新修的道路、京城改造后的街巷,都要符合这个规范。”
“还有,街有四通道之意,一定是要通的,不能留下断头路。”
“火巷也要是通的,方便卫尉寺的消防队,规划救火路线。”
“毕竟从字形来说,字由共和邑组成,它也同样是邑中道,有供全城人出行的责任。”
“各坊的巷子都要是开放的,不能私自用围墙封闭成断头路。”
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让群臣认识到皇帝对断头路的痛恨。觉得在京城街道改造时,一定要注意打通断头路。
——
然后,朱由检又想到了街和路的说法,问群臣道:
“朕听过一种说法,说是‘南北为路,东西为街’。”
“也有人说是‘南北为街,东西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