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右翼是大唐另一员骑兵大将,王难得。他的眉尖被乱飞的箭给划伤,流血不止。王难得并没有退下包扎,导致满脸是血,依旧苦战不休。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旦停住脚步,右翼本就实力薄弱的唐军会因此士气大泄。
吐蕃军也好不到哪里去,数名大将殒命。士卒阵亡大半,就连主帅的亲兵都派了上去,誓要打败唐军。
战争的激烈,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唐军和吐蕃军都在苦苦支撑,只看谁能支撑不住先倒下。如果这个时候有一支精锐之师突然杀到,战局就会瞬间逆转。
哥舒翰亲自砍杀吐蕃兵时,心里在祈祷:“望老天爷眷顾我,让安思顺的河西大军快点来吧。”
仿佛是上天真有所感,一个满身是血的传令兵飞马到哥舒翰面前,告诉他一个惊人的消息:河西大军即将到来。
话音刚落,哥舒翰未及高兴之时,听到自己的后方响起阵阵马蹄声,轰轰的踏在地上使整个地面都颤抖起来。
元载反应很快,当即大喊道:“我军援兵已到,大唐必胜!”
一个人呼喊,其他人紧接着跟随。不一会儿,欢呼声响彻两军上空。活下来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于是人人奋战,只求能拖到一刻是一刻。
与此同时,另一则好消息传来。
高秀岩和张守瑜在牺牲了三千士兵后,生擒吐蕃士兵八百余人,艰难的夺下了石堡城。
这个哥舒翰朝思暮想的好消息,已经不能打动他了。此刻他只想坚持到河西援军的到来,彻底击败吐蕃的主力。
吐蕃主帅到这个地步,依旧没有退兵的意思。他还想着努力一把率军冲破唐军的兵卒。再利用唐军溃散的兵马,冲开河西大军的阵势,形成所谓的「军惊」。那样他就可以反败为胜,拿下关键一役。
如此一来,前面丢失的石堡城也可趁势取得。
但,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轰轰轰……河西兵马终于抵达战场。
河西节度使安思顺,率领赤水、大斗二军主力来援。轰隆隆的马蹄声,响彻唐军的后方。踏踏的脚步声,震碎了吐蕃军的妄图击破大唐的奢望。
安思顺和哥舒翰素来不和,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哥舒翰尽管有元载出面,仍旧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此没等到安思顺率兵赶到,仍先行发动对吐蕃的战争。
而安思顺在收到元载的信后,一面是对元载的岳父王忠嗣心里确实有愧,那毕竟是他的老上司。另一面是大局为重,完成陛下的对阵吐蕃的战略。所以没有丝毫的耽搁便上路,却因为河西到陇右的途中遭遇风沙而迟缓了行军速度。
等到鄯州城后,却得知哥舒翰已经出发。稍作休整后,立刻开拔支援哥舒翰。
如此这般,不早不晚来的刚刚好。
唐军得到河西兵马这支生力军,实力大增。对吐蕃军发动一轮又一轮猛烈进攻,如秋风扫落叶般击穿吐蕃军。
吐蕃军终于支撑不住,只得后撤。在天黑前,退到大非川以西一带。
唐军因为天已经黑了容易误伤同袍,于是不再追赶。
这一场战役,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唐军损失三万士兵,临洮军使杨景晖身负重伤,不得不修养一阵。王难得、李晟等人都各有负伤,就连元载也因为不慎伤到了左臂。
这些都是一等一的悍将都负伤到这种程度,更别提其他人。
吐蕃军损失六万多士兵,其中一大半是撤退时,被唐军击溃斩首。同时死伤多名大将,吐蕃所有大将中的三分之二都丧命于此。可谓元气大伤,惨重的代价高过上一次积石山之战。
这场石堡城之战,可谓惨胜。
后来李白在一首诗中是这样嘲讽哥舒翰的无能,诗云: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大唐一口气损失三万精锐士卒,真是名副其实的攻屠石堡城。
不过皇帝却非常的高兴,加哥舒翰特进,是文散官第二阶,正二品。同时赐物千匹,赐庄园一座,加摄御史大夫。还给予哥舒翰一个儿子五品官。
其余参加战役的大将,各有封赏。元载虽然没有再升职,却得到了大量的赏赐。
哥舒翰高兴之余,还不忘重谢这次参战的三位节度使。韩休琳和张齐丘都笑纳了哥舒翰给的大好处,独安思顺表示不要。不仅不要,在战争结束后,在陇右稍作休整就率领河西兵马回军。
元载得知此事,带着伤去为安思顺送行。
安思顺道:“哥舒翰此人重义气,但抚恤弱者,嫉妒强者。公辅你的人脉关系不仅让哥舒翰深感不安,也会让陛下对你不放心。”
元载并不在意,应付道:“我观哥舒翰的为人极重义气,断不是安将军所说的那种人。”
安思顺见元载并未把他的话放在心上,仅是一笑了之。带着兵马离开了陇右,回去河西。
元载心里尽管存疑,还是没有太当回事。一边想着安思顺刚才说的话,一边回到自己的下榻之处。
同年七月,哥舒翰带着元载等将领,携带吐蕃俘虏八百余人,踏上返回长安的路途。
这真是普天同庆,只有一个人听到会不高兴。不过他还不知道这件事,正在汉阳太守任上养病。
他就是王忠嗣。
自到了汉阳太守任上,王忠嗣身体一直不好。常年在高原征战,让王忠嗣到炎热的地方,出现水土不服。
王忠嗣常自感生命有限,于是伏案疾书,想要写成一部兵书。
这部兵书有别于孙子兵法等兵书,更像是一部自我领悟兵书后的读后感。
在这部书里面,王忠嗣提到“不算不如少算,少算不如多算,料敌机先,撤退有度。”是说一定要多谋,做到比别人想得多,还要随时留有退路。
谋卷里,王忠嗣提到情报的重要性。“善用兵者,能料敌机先。能料者,情报得当也。一人一卒皆可用之,使敌一切行动为我所知也。”
将卷里,王忠嗣认为应该从基层培养大将。每一个将领都该从单独领一军开始,直到能够统帅全军。而不是学赵孝成王临阵换帅,选择毫无带兵经验的赵括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