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六十二章 新的开局

听人常说最好生在帝王家,从此不愁穿和吃。但不少的天潢贵胄却有许多不得已的苦楚,比如李清漪不喜欢元载却要嫁给他;李俶不喜欢崔彩屏,却不得已娶她。这就好比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然而筑起这座城的不只是血统,还有人心。富丽堂皇的大明宫、兴庆宫内,无时无刻不在谈论着权力的运作,一张口便是决定不少人的生死命运。相较而言,李清漪的婚嫁不算大事。

只是她嫁人的对象,却仍在闭门自关。

有一天的上午,元载在房间你焚香祭奠王忠嗣,凭此寄托哀思。

一缕缕清香飘荡在空中,元载盘膝而坐静静的凝视着前方。他看的并不是眼前一堵墙,而是自己的内心。

元载想起当年和岳父王忠嗣分别之际,岳父说过的话:“真正的用兵之道,乃在于先谋自身再谋敌人。”

其言犹在耳畔,说话的人却永远的离开了他。

这时,身着素服的王韫秀端着饭盘子,盘子里有三碟小菜,一碗米饭。来到元载跟前,放在他面前的桌上。劝元载吃饭,别饿坏了身子。

元载道:“让我一个人在这里饿一会儿吧,算是自赎。等我真的踏足朝堂,所做的一切就怕是岳父不愿看到的事情。”话里有所指。

王韫秀听出来,讪笑道:“该来的总是会来,躲是躲不过。如果你是担心我和孩子的话,你大可放心,我会心平气和的接受,儿子会在我的教养下长大成材。”

元载闻言一怔:“真的对不起,要让你再次面对新的打击。”

王韫秀摇头道:“这些都是为了元家,也为了我们王家。必要的牺牲是值得,应该立即去才对。”

元载长叹一声,没有正面回应王韫秀的催促。只是望着王忠嗣的灵位发呆,难道为了生存下去真的要那样做吗?

他很不情愿走上那条路,因为太累。但眼下形势严峻,已经到了不得不为之的地步了。

随着王忠嗣的死,元载被关在笼子里的权力野兽,终于要被放出来了。

九月中旬的一天,元载穿戴整齐,前往兴庆宫朝觐皇帝李隆基。这是他自回到长安城以来,第一次离开元府。

李隆基在兴庆宫的南薰殿接见了他。君臣相见,免不了一番繁文缛节。

礼节完毕,李隆基给元载赐座。君臣面对面,畅谈起来。

李隆基道:“朕初闻王忠嗣去世的噩耗,真心痛不已。朕这些臣子里,最器重的就是你岳父。他一旦舍我而去,叫我怎的不伤心!”说着掩面流泪。

元载尽管内心认定李隆基在扯谎,脸上还是表现出哀戚的模样。

高力士见李隆基甚是伤心,忙上前劝慰,方才略微止住。

李隆基道:“元卿啊!前些时日曾向你提起过的婚事,不知你意下如何?”

元载闻言慌忙跪拜,回道:“陛下之令,臣不敢违抗。但臣家有贤妻,只怕会委屈了郡主。”

李隆基听了,脸一直往下沉,冷声道:“自古以来男人三妻四妾很正常,天子赐婚就算是太子也不能拒绝,何况卿家乎?”

元载忙道:“臣不敢,一切全凭陛下做主。”

李隆基这才缓和了颜色,笑道:“既如此说,朕便正式下诏赐婚。元卿不必张罗婚事,自有礼部有司处理此事。”

“臣遵旨。”元载再次磕头跪拜。

元载退出南薰殿后,从殿内屏风后面闪出一人,不是外人,正是贵妃杨玉环。她一直在屏风后面听君臣对话,默不作声。

杨玉环紧挨着李隆基入座,问道:“妾身有事不明,还请陛下解惑。王忠嗣明明已死,陛下为何非要将金珠玉叶的和政郡主嫁给元载不可?”

李隆基用手指刮了一下杨玉环的鼻梁,笑道:“爱妃有所不知,元载蕴藏的能量大着呢。只是他自己还不知道而已。”

“此话怎讲?”

“王忠嗣长期浸润四镇,一手提拔的将领数不胜数,且是有用之将。这些人中大部分都元载相熟或者是并肩作战,对元载颇有好感。只要元载一声号令,难保没人跳出来相助。朕这样做可获三利。”

“请三郎细讲。”

“其一,借婚事栓牢大唐李家和元载的关系,不让这头心怀怨怼的野马对我大唐不利。其二,安抚那些因王忠嗣被贬而对大唐不满的将领。其三,安太子心。”

“三郎果然是深思熟虑啊。”

李隆基听了这句夸赞,却是无奈的摇了摇头。如果自己再年轻个几岁,绝对不会出现有人诬陷王忠嗣,而懵然不知的地步。

“难道我真的是老了吗?”李隆基在心里怀疑自己。

次日,皇帝李隆基正式下诏,为元载和和政郡主赐婚。由亲信高力士亲自到东宫和元府两处地方宣旨,以示事情郑重。

除了赐婚,高力士还带了李隆基另一份敕书。下诏敕封元载为左龙武军将军,从三品。位在陈玄礼之下,达到了禁军将领的。

这一年,元载三十六岁。完全作为独立的势力登上大唐的历史舞台,开始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涯。

大唐婚礼,讲究三书六礼。前面也说过三书是指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第一个要进行的礼法是纳采,就是男方要请媒人带着具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前往女方提亲。注意是媒人去,而不是男方也派人去。

元载请了谁当这个大媒人呢?

这个大媒人的人选,李隆基早已帮元载想好了。那就是汝阳郡王李琎,李隆基已去世的大哥李宪之子。那位是杜甫有诗赞曰: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更巧的是李琎曾经是元载和王韫秀之间的大媒人,这回又做了元载和柳清凝的大媒人,只能说真是太巧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李琎这样的媒人既身份尊崇,又与两方沾亲带故,真是再合适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