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中军营帐。
王忠嗣端坐在帅案后的胡凳上,冷静沉着。
就在刚才,他收到细作来报,说吐蕃军已经有了异动。
王忠嗣料定是吐蕃军扛不住了,准备分路突围。虽然吐蕃军此前被围期间,一直向西试探性进攻。但王忠嗣判断,吐蕃大军一定是要往围。只有东面地势较为开阔,突围最容易。
有了这一基本的判断,王忠嗣旋即有了新的动作。
一场最后的决战,即将爆发。
六月初七,二更时分。
官亭镇附近的小村庄里的百姓都进山躲避战乱,但是只要是人都要吃饭,山上可供吃的太少。村中的壮年男子组织在一起,冒险下山趁着天黑去河里捞几条鱼。
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从河里捞起几条鱼时,忽然感到地面响起达达的马蹄声。扭头朝右面一望,只见一支装备精良的唐军,擎着一杆“元”字将旗,整齐划一的从他们身边不远处经过。为首的将领骑着高头大马,一双冷眼看着他们。
吓得村民们抱作一团,瑟瑟发抖。
元载仔细鉴定这群人,发现他们的确是附近可怜的村民。顿时心生怜悯,没有为难他们,更没有下令杀他们灭口。
原来昨夜收到吐蕃有异动的情报后,郭子仪立即命元载率领部分朔方兵马,赶往官亭镇一带,协助哥舒翰御敌。
而就在前不久,元载派出的传令兵与哥舒翰部接上头。哥舒翰命令他们驻扎在官亭镇以南的光辉村,准备御敌。
这才有了刚才村民们所见到的一幕。
元载抵达光辉村后,立刻根据地形修筑简易工事、准备伙食等,安静的等候即将到来的大战。
五更时分,大战爆发。
轩松王子手持大刀,对吐蕃诸军喝道:“生死成败,在此一战!随我出发!”亲自带队冲锋在前,朝着北面的王忠嗣中军大规模移动。
与此同时,唐军的中军大帐内。王忠嗣镇定的用水洗手、穿上明光铠、腰间配带唐刀,一切准备就绪。阔步走出中军帅帐,左右两侧全是亲兵。
王忠嗣翻身上马,从亲兵手中接过马槊,持槊出中军辕门,身后紧跟着帅旗和三辰旗。喊道:“诸位将军,胜败在此一举,随我出征。”带着亲兵,浩浩荡荡的开赴战场。
李晟等亲兵,紧紧的护卫在王忠嗣左右。
唐军以陌刀队为前阵,刀盾轻步兵为中路主力,弓弩手为后阵,两侧骑兵游弋寻找战机。鼓声阵阵,扬尘四起,声势骇人。
王忠嗣横刀跃马,立于山丘上,居高临下,看着吐蕃兵结阵正朝着唐军方向移动。马槊缓缓举起,唐军除了陌刀队和骑兵以外,其余兵种皆放下手中兵刃,张弓搭箭,只待一声王忠嗣令下,就万箭齐发。
此刻,吐蕃兵结阵往前,轩松王子四周都是亲兵,人人拿盾随时准备抵挡唐军的羽箭。
另一路吐蕃军以尚延朔为前锋,瑞松王子居中,同一时间朝着东面的唐军移动。
挡在他们东面,那里驻守着哥舒翰的兵马。
哥舒翰即将面对吐蕃军队誓死突围,内心却并不畏惧。他是天生的战士,一心渴望建功立业。而瑞松王子的项上人头,就是他通往大道的垫脚石。
他一面传令全军迎战,一面传令位于他左翼的元载,叫元载不要轻举妄动,等候他的命令。
元载不知道是哥舒翰存心不让人立功,还是另有盘算。既然是哥舒翰的将令,自然不敢违抗,只得在光辉村一带静静的等候。
且说吐蕃王子轩松,率领一部分吐蕃军队向北进攻王忠嗣的中军主力。目的是拖住王忠嗣,给弟弟瑞松王子制造一个能够逃生的机会。
若是集中主力一起突围,短时间内吐蕃是无法成功。一旦前锋受挫,而王忠嗣的中军主力又从背后杀来,到时候必然全军覆没。因此选择两方同时突围,轩松王子迫不得已选择牺牲自己牢牢的拖住王忠嗣,给弟弟瑞松王子突围提高成功的几率。
其实还有个原因,积石山一带地势险要,不利于大部队突围,人多反而坏事。
轩松王子在突围方向、突围人马等各方面可谓煞费苦心。
然而,这一切都逃不出王忠嗣所料!
王忠嗣在大军未兵分几路的时候,就通盘考量过全局。他料定轩松王子必然选择工事不多的唐军东面,因为北面是唐军主力,轩松王子不敢从此处突围。西面是阿依脑山,那里地势太险要。至于南面,更不敢突围。且不说积石山上的石长城,单说吐蕃军一旦渡黄河南下。唐军主力就会立刻南下驻扎在黄河北岸,收拢了包围圈。
到那个时候,北面是黄河、东面是范家沟山、西面是积石山,轩松就彻底没有可以逃跑的地方。
忘了说一点,别想乘船从黄河逆流而上,因为阿依脑山和黑大山之间的黄河,叫积石峡。听名字就知道啥情况,何况吐蕃也没那么多船啊。
因此王忠嗣在给郭子仪的密令中,特别提到一旦攻陷吐蕃位于积石山一带的营寨,就让元载短暂休整后,赶往支援哥舒翰。
至于吐蕃分兵,也在王忠嗣预料中。东面名叫官亭镇,那里地势崎岖,不适合大兵团作战。想要成功突围,必须控制人数。人多了反而不好,拥挤不堪,很容易自己人误伤自己人。
只是王忠嗣没有料到会是轩松留下断后,而不是瑞松。
这点不碍大局。
因为罗网已成,任你有通天本领,也休想逃脱。
王忠嗣擎起马槊,俯视远处吐蕃兵结阵整齐逼近。只待王忠嗣马槊放下,便是万箭齐发之时。
轩松王子位于吐蕃军阵的最前沿方阵,到了此时,反而没有了紧张与恐惧,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拖住王忠嗣的主力。
当吐蕃军到唐军射程范围之内,王忠嗣马槊放下,顿时箭如飞雨、朝着吐蕃军铺天盖地而来。
“举盾!”轩松喝道。
吐蕃军最前沿步兵方阵,全员举盾。
只听唐军射出的羽箭扎在吐蕃军的盾牌上,发成一连串“砰砰”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