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哥舒翰的叹息,王忠嗣笑而不语。
李晟回头看了眼元载,偷问道:“元兄你猜大帅会往何处行军?”
元载想了想,回道:“我猜是鄯城以西,西海以东的吐谷浑部落聚居地。”
西海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青海湖,在中国古代一直被称为西海。
李晟听罢一愣,觉得不可思议。心里在想:“吐蕃主力在南,我大军怎么可能去西边攻打吐谷浑部落呢。”
王忠嗣一声咳嗽,诸将禁声。接着命道:“诸将听令!振武军使郭子仪、赤水军使李光弼、大斗军使安思顺各领本部兵马为前部先锋,其余诸将随本帅左右。三更做饭,五更出发,起兵攻打牛心堆。”
牛心堆,正是吐谷浑部落所在地,位于西海东面的广袤土地上。
“是。”唐军诸将应道。
李晟心头一惊,等其他将领走后,单独找到元载,好奇的问道:“元载你是怎么知道大帅会攻打牛心堆?”
“猜的。”元载说完,笑着回营帐整顿兵马去了。
李晟眉头一皱,认为事情不简单,立刻追了上去,非要问个明白。
元载一路上都避而不答,直到整顿完兵马。两人到了一处僻静的地方,才回答李晟。
其实很简单,你想一想,石堡城地势险要。就算是起兵五十万攻打,也只能是一个个的上。这样的战术就是在添油,根本是自寻死路。以大帅的深谋远虑,怎么可能选择在石堡城作战。既然不选择在石堡城,请问还有地方合适大军进攻吗。”
元载一番话,使李晟恍然大悟。
西平郡附近适合大军作战的地方,只有西海附近的牛心堆。至于为何选择如此开阔的地方作战,就不需要杨铣回答,李晟自己都知道。吐蕃大军远道而来,已成疲惫之师。尚未休整,就要出击。反观唐军以逸待劳,胜负可想而知。
天宝五载(公元746年)农历的六月二十日,唐军以王忠嗣为主帅起兵七万,攻打西海附近的吐谷浑部落,大获全胜。
吐蕃主帅巴吉桑东赞和朗弥素见王忠嗣大举西进,并没有选择北上攻打湟水,而是掉头西进,与唐军对峙于西海附近的牛心堆。
大唐和吐蕃一场大战,即将展开。
原来巴吉桑东赞和朗弥素二人,经细作探知王忠嗣兵少只有区区七万之众。加上赞普尺带珠丹的急于报仇,于是乎冒然选择西进攻打王忠嗣,而不是率军北上进攻西平郡。
两军对峙于西海东北部,今海晏县金银滩大草原。
大唐主帅王忠嗣自引河东天兵军一万余人居中,其中包含了曾经分拨给元载的朔方兵马和自己的亲卫军。李光弼的赤水军两万余人在前,左翼是安思顺的大斗军和陇右节度使麾下安人军、白水军一部,共计一万五千余人。右翼是陇右节度使麾下临洮军、镇西军一部,大约一万五千余人。另外还有大唐骑兵五千人,游弋在唐军两侧。
除此之外,王忠嗣还留下了一支预备军,名叫经略军。人数不多,只有五千余人,在中军不远处待命。
吐蕃则倾巢而出,共计十万大军。与大唐不同,吐蕃军的长官千户也称东岱,是一地实际的军政长官。吐蕃是全民皆兵,奴隶战时从征、闲时农活。除此之外,吐蕃的骑兵甚多。大约有两万骑兵,是大唐骑兵的四倍之多。
在广阔的金银滩草原上,唐军在西面,吐蕃军在东面,两军皆是旌旗招展,军势雄壮,互相争辉。
“攻!”
吐蕃军先动了起来,结阵一步步朝着唐军移动。整齐的步伐,引得大地震动,群鸟惊飞。
“撤!”
王忠嗣手中帅旗一扬,唐军竟然不战自退。退走时,还遗留下马匹、财宝、军器等物件。
吐蕃军大喜过望,紧追不舍。
巴吉桑东赞喜道:“如有生擒王忠嗣者,赏钱千金。如有取得王忠嗣首级者,赏钱百金。”
有了主帅的军令,吐蕃军更是撒丫子跑追赶王忠嗣。阵型彻底被打散,到处都是哄抢财宝的吐蕃兵,乱的一团糟。
“不可追赶,这是唐军的诱敌深入之计。”另一个吐蕃主帅朗弥素看穿唐军计谋,传令各处兵马,收兵回营。
然而吐蕃军大批都是奴隶,眼前财物是自己一生都很难碰到的,于是将军令抛之脑后。何况,战场混乱一片,军令一时无法转达各处。
由于步军的迟缓,骑兵从两翼已经与唐军的殿后部队交锋。
但因缺乏步兵的有力支援,再加上唐军骑兵的及时援助。吐蕃骑兵不得不迅速脱离接触。
就在此时,唐军发动反击了。
李光弼的赤水军为前阵先锋,对着军势混乱的吐蕃军猛攻猛打。如墙一般滚滚向前,吐蕃军登时乱成一片。
好在吐蕃军主力军纪很严,勉强稳住阵脚。正要伺机反扑之时,忽然听闻四周杀声四起。四面八方都有唐军围攻而来,吐蕃三军惊悚。
鸡贼如王忠嗣,怎么可能只拿七万人和十多万的吐蕃军,在大草原上决战。吐蕃细作探知的情况不假,经过积石山一战,以及驻防的需要,王忠嗣确实只有七万人马。
但是他早就传令给其他军镇调兵前来,并且是昼伏夜行。抵达西平郡后,更是没有在西平郡休整,而是在别的深山老林里待着。到了大战正酣之际放出来,唐军立时有十四万之众。
吐蕃军刚经历了积石山惨败,东线精锐损失殆尽。这次所派出的军队,相比之前的差了很多。一旦军惊,就无法挽回。
十四万精锐的唐军气势正盛,又撞上阵型混乱,士无战心的吐蕃兵,如秋风之扫落叶。打得吐蕃十万大军溃不成军,刚刚到手的财宝赔了不少,很多人连自己的小命都搭了进去。
巴吉桑东赞和朗弥素两位主帅不得已,只好率部突围。
吐蕃再度大败而归。
王忠嗣趁机扫荡西海附近的吐谷浑部落,虏其众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