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零二章 女儿的信

武威郡,乃是大唐河西节度使治所。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将军霍去病讨伐匈奴后,武帝将原匈奴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由此得名。

唐武德年间,改武威郡为凉州,成为凉州都督府所在地。后来天宝元年,又改回武威郡,置武威道。所以当地人也常把武威郡称作凉州,实际是一个地方。

元载随李晟率领的大唐骑兵,经过数天跋涉终于在下午时分抵达武威郡。

他先把陈劲和王难得及商队都安排妥当,这才带着任命的敕书和王韫秀写给她父亲的家书,随李晟前往节度使府拜见自己的岳父、四镇节度使王忠嗣。

王忠嗣尽管是元载的岳父、师父,且都过去了这么多年。但元载一想到王忠嗣深邃不见底的眼神,还是有些心虚胆怯,手足无措。他本来比李晟地位要高,却走在了李晟的后面。

未到节度使府大门之前,元载就看到巍峨气派的高墙朱门,雄壮的巡逻士兵,以及从大门进出的各色人群,心里有些犯嘀咕。心道:“要是岳父说没空见我就好了。刚经历过一场恶战,又加上旅途劳顿,真想早点躺在床上睡一觉。”

两人到了正门口,李晟回头道:“元兄请稍候,我进去通报。”

“有劳。”元载紧张的都客气起来了。

李晟虽感意外,但没有耽搁。踏步入内,片刻不见了人影。

元载在门口附近干站着,也不敢晃悠。毕竟这里的人不认识他,若在节度使府门前瞎晃悠,很容易被当巡逻的士兵做不轨之徒抓起来。

不过,元载经过长途跋涉又遭逢一场大战,身心早已疲惫不堪。站在那里,顶着寒风,照样能昏昏欲睡。以至于李晟从节度使府出来,叫了两遍元载,才把他叫醒。

元载被叫醒,有点昏昏沉沉的感觉,想当然地说道:“我猜我岳父一定是可怜我,让我回去睡大觉,明儿再来?”转身欲走。

李晟一把将他拉住,笑道:“我都没说是什么,您就跑这么快。不过呢,您猜错了。王节度命你速度入府相见。”

元载原本昏昏沉沉的精神,一下子清醒了不少。只得请李晟在前带路,第一次踏进河西节度使府,穿过一座大院,来到了前院正厅。

前院的正厅一般是节度使接见手下,发布一系列命令的地方。

王忠嗣在那里接见自己的女婿,显然是打算先公后私。

大厅上正有一个身材魁梧,相貌威严的男子,端坐在帅案后的椅子上,正和其他身穿铠甲的将领们谈事。

元载瞅见他们个个面色凝重,似乎在谈重要事情。于是拉住李晟,小声道:“我先不过去,你帮我先通报一声,以免打扰到他们。”

李晟会意,回道:“也好,元兄在此等我的消息。”单独上前,跨步入厅,向王忠嗣禀报了元载在门外的事情。

王忠嗣抬头注意到远处站着的元载,对左右道:“今天就到这儿,你们一切依计行事,不得有误。”

诸将起身,应道:“是。”随后纷纷离开大厅。

他们从元载身旁经过的时候,都对元载抱拳示意。

元载满脸笑容的一一回礼。

等大厅里众将领差不多走完了,王忠嗣朗声道:“你还站在那么远的地方做什么,难道怕我吃了你!”

元载这才慢腾腾的走进大厅,在距离王忠嗣数步远的位置跪下,行跪拜大礼。行完礼之后,将任命敕书和家书由在场的王忠嗣亲兵,转交到王忠嗣手里。

王忠嗣拆开敕书,一遍看完,呵呵笑道:“陛下命本帅对你委以重任,你自己觉得如何啊?”

“全凭大帅做主!”元载抱拳道。

“好,这可是你说的。”王忠嗣提笔写出一封信,并道:“从明日起,你便是负责押运粮草的运粮官。”

书信写好,王忠嗣让亲兵交到元载手里。

元载看着书信上墨迹未干,脸上不动声色,心里郁闷极了。堂堂武将不是上阵杀敌,居然是窝在后方运粮食。

李晟帮元载求情道:“元载武功一流,又通兵法,若只是负责押运粮草,是否大材小用。”

谁知,王忠嗣根本不理会,笑道:“看在陛下面上授他运粮官,已经是高看他。若是依我本心的话,他连看门的资格都没有。”

李晟没想到王忠嗣这么不给自己女婿面子,只得退到一旁。

元载自觉受到很大的侮辱,隐忍不言。

王忠嗣冷笑道:“你别不服气。出远门居然那么高调,生怕别人知道你不穷。以至于遭到马匪的群体袭击,幸亏我接到密报及时派李晟率骑兵援救,不然的话你的小命都没了。”

元载这才知道是岳父派人救了他一条命,苦笑道:“哪敢不服气。小婿还得多谢岳父,不然要命丧黄沙了。”连忙抱拳行礼。

王忠嗣却不愿再搭理他,冷冷地说道:“听说你带来了一个不错的骑兵将领,正好我缺这样的人才。传我命令,命王难得到赤水军使李光弼麾下效力。”

元载听了,心里越发不是滋味。

王忠嗣见元载神情疲惫,也没继续说下去。一面命亲兵携带一些金银,代表节度使府送给陈劲当作谢礼。一面命李晟带元载去提前安排下榻的地方,好生歇息。

元载辞别王忠嗣,随李晟去住处。

王忠嗣等他走了,才拆开家书看女儿信里的内容。

与一般人想象的不同,王韫秀并不是请自己的父亲照顾元载。而是告诉自己的父亲,她认为元载经过年初大风波,心思变化很大,希望父亲多加留意,不能让元载轻易移了性情。

太原王家原本是世家大族,信奉家族利益至上。但随着王忠嗣与大唐李家的特殊关系,从而产生了变化。王韫秀虽然不满皇帝很多做法,但没有想过去背叛大唐。当她看出元载有这方面的苗头的时候,希望自己的父亲通过一些手段将元载导入正途。

王忠嗣看完信后,却有些犹豫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