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桥乃是吐蕃花费一年的时间编织而成,想要再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需要一年的时间。因此等吐蕃军退却之后,元载和李嗣业便回孽多城复命。
高仙芝听完他们成功的消息,拍案而起道:“实在太好了,断了此桥吐蕃就无能为力。待大军凯旋,本帅自会在陛下面前为你们请功。”
两人齐声道:“末将永感大帅恩德。”
元载四处张望不见其他唐将,好奇的问道:“大帅,其他将领呢?”
高仙芝笑道:“本帅命他们张贴告示稳住民心,还有一部分人出城,寻找逃到山里的小勃律国王和王后。”
小勃律国王名叫苏失利,他的王后前面提到过是吐蕃公主。名字叫赤玛禄,是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姐姐。
其实苏失利是一个很可怜的国王,自幼被立为小勃律国王。但国内的权柄长期被六大贵族把持,就是被元载俘获的六首领。
他们都是亲吐蕃派,这也是被高仙芝下令斩首的主要原因。
后来等到苏失利长大,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为了安抚和控制苏失利,把自己的姐姐公主赤玛禄于开元二十八年嫁给苏失利。
从此苏失利不仅没有王权,就连家里男人的权力也没有了。彻底的过上了傀儡的生活,直到唐军到来。把他从傀儡的王座上释放出来,成为自由的逃犯。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应该感激唐军。
不过这是元载个人的想法,实际上苏失利更不喜欢唐军。
苏失利认为大唐距离小勃律国太远,与其抱大唐的大腿不如抱吐蕃。因此在唐军攻打孽多城的时候,他不仅自己趁乱逃了出来,还顺便带走了自己的妻子赤玛禄。
他的意思很明白,就算当傀儡也比当自由的逃犯强百倍。
时间飞逝,转眼就到了八月初一。
高仙芝派出数拨唐军进山寻找,仍然是遍寻不获。心里不免有些焦急,却苦无办法。眼看不能再这样一直拖下去,于是召集帐下诸将,共同商量一个能把苏失利逼出来的方法。
元载笑道:“末将有一个办法肯定能逼出小勃律国王。”
高仙芝忙问道:“什么方法?”
元载道:“只需要下令全城戒严,尤其是卖食物的店铺必须关闭。再派兵驻守距离山上最近的所有村庄。最后张贴告示说倘若苏失利投降,将不害他的性命,否则逮到他就地处决。末将以为不出三日,苏失利必然来投。”
高仙芝哈哈大笑道:“这么简单的本帅竟然忘记了,真是惭愧。”立刻下令全城戒严,并且派军于孽多城附近村庄驻守。再亲笔写下招降告示,再盖上大印,张贴在城里大街小巷。
苏失利好歹是一个国王,就算是傀儡也锦衣玉食过习惯了。能这么长时间不露行踪,肯定是有人暗中接济。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卖食物的店铺,还有附近的村落。
还有他不可能去太远的地方,因为小勃律国实在是太穷了。除了孽多城附近还像样的村庄外,其他地方穷的揭不开锅。
没有孽多城附近村落接济,谁还能接济苏失利呢。
这些措施实行到八月初五,小勃律国王苏失利终于熬不住了,带着妻子吐蕃公主赤玛禄以及仆人数十名,抵达孽多城正式投降大唐。
高仙芝信守诺言,当着众人的面赦免了苏失利。并说带着他和赤玛禄,前往长安面见大唐皇帝。由大唐皇帝赐予住宅,安度晚年。
元载心里暗暗佩服:“本以为高仙芝只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大将,没想到还是一个懂权谋的人。他在前面杀了六首领是为了威慑小勃律其他首领,同时也是为了剪除后患。如今赦免国王,是施恩于小勃律百姓。恩威并施,确实了不起。”
不过元载心里还清楚一件事,那就是高仙芝明摆着是在坑苏失利。等到苏失利和赤玛禄见到皇帝,意味着高仙芝的赦免等于无效。万一皇帝耍起无赖,这老两口只有乖乖受死。
话又说来如今苏失利成了阶下囚,只能任由高仙芝摆布了。
八月初八日五更天,高仙芝开始带兵返回安西四镇。
自四月初一从龟兹都督府出发,到八月初八起兵返回。唐军经过长达四个月的苦战,终于要凯旋而归。
此役过后,据《新唐书·高仙芝列传》记载:“于是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看史书的记载感觉高仙芝挺厉害的样子,实际上是这些国家闻讯送来了礼物。只能算是摆出某种和好的姿态,并不是从心底里畏惧大唐。
大军返程是沿着赤佛道北上,抵达连云堡。那里还有前面留下来的边令诚和一部分伤兵。在同他们汇合后,继续沿着昔日进军路线返回。
九月末终于抵达大唐国土播密川,再往北就是葱岭守捉镇守的碣盘陀,往西是鸟飞州都督府。再无后顾之忧的高仙芝,终于可以让大军好好的休整几天再返程。
在这里,高仙芝宴请此次随他出征的将领。
中军帅帐内,高仙芝举杯贺道:“本帅自四月引大军自安西过拨换城,入握瑟德,经疏勒,登葱岭,涉播密川,遂顿特勒满川。后拔城破寨,一路披靡,使大功得成。此全赖诸公死战,方有今日。本帅请在座诸位将军满饮此杯,聊表寸心。”
高仙芝说完,仰着头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谢大帅。”唐军诸将起身,仰头喝光杯中的美酒。
元载酒量不佳,喝了一杯酒就感到有些醉了。正要起身离开,却听到有一个人说话了。
只听军边令诚进言道:“高将军有大功于朝,应当立即写表章上奏朝廷,这才是正经事。”
“好,”高仙芝有些酒醉,喝道:“判官李允则何在?”
李允则起身道:“下官在。”
高仙芝命道:“本帅命汝速写奏报,拿来给本帅看。等本帅过目,即刻盖上本帅大印,再请监军遣人献捷朝廷。”
李允则应声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