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百三十七章 舞破中原始下来

大唐天宝十五载、公元755年十月末,玄宗皇帝李隆基按照惯例派朝中大臣宣慰河北一带,已抵达范阳境内。

李隆基自以为是的掩耳盗铃做法,早被安禄山看在眼里。

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安禄山发现程千里和毕思琛招募的兵勇战力有限,更加坚定了谋反之心。

在平静的表象下,即将掀起滔天巨浪。

大唐危险了!

安禄山听说宣慰大臣到了范阳境内,眉头一皱道:“皇帝老儿还想玩恩养善待的把戏,可惜老子不吃这一套。”

严庄神秘一笑:“这对我们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如这样办……”在安禄山耳边说出自己的计谋。

安禄山听了,拍手叫好。

这一日,安禄山敞开节度使府大门,以最高的礼节迎接了负责宣慰的大臣。这让听说安禄山傲慢无礼的大臣,着实有些受宠若惊。

安禄山不仅以最高礼节迎接大臣,还设宴款待他。其手下如阿史那从礼、孙孝哲等名将全都赴宴。

更加让大臣摸不着头脑,心里反而忐忑不安。

当晚,这名大臣栖身在节度使府的厢房。

睡梦中的大臣闻到一股莫名好闻的混合花香,睁开眼一看,一个金发碧眼的胡姬站在床边。起初以为是安禄山特殊安排的大臣,脸上绽放着坏坏的笑容,坐起来正要亲近,却感觉喉头一凉,一柄寒锋架在他的脖子上。

“你给我老实的听着,把我说的话老实的一笔一划的写下来,否则……”胡姬手中的寒锋又靠近了一点大臣的脖子。

大臣第一次感觉死亡距离自己那么近,连连点头同意。

“制曰:”胡姬开口第一句。

大臣刚提起的笔,掉了下来:“你……你要伪造陛下的敕令。”

“反应挺快呀!我就是要伪造敕令,如果你不按照我说的内容写,就让你人头落地。”胡姬眼神里透出一股寒冷。

这让习惯待在长安城温柔乡的大臣不禁一颤,低头回道:“一定一定好好写。”

次日,安禄山手拿伪造的敕令,宣谕众将:“陛下传来密旨,命小王率兵入朝讨伐奸相杨国忠,请诸公随我一起讨逆勤王。届时一旦成功,诸公位在群臣之上。不知在座诸位意下如何?”

心有不满是一回事,真的要造反是另外一回事。在座诸将面面相觑,都惊得说不出话来。

这时,严庄越众而出跪在安禄山面前:“属下愿追随郡王,讨伐奸臣杨国忠,清君侧。”

听到「清君侧」一词,在座诸将无不惊骇无比。纷纷联想起汉景帝年间七王之乱时,诸侯王高喊的口号:诛晁错,清君侧。纷纷吓得瞠目结舌,更不敢开口。

高尚及孙孝哲等安禄山的心腹爱将纷纷起身,跪在安禄山面前,说法和严庄别无二致。

其余诸将相顾愕然,没有一个人敢出声反对,也不得不附逆。

安禄山当即调兵遣将,以范阳副节度使贾循守范阳,平卢副节度使吕知诲守平卢,别将高秀岩守大同。其余诸将随军出征,连夜出发。于十一月十日,在蓟城南阅兵誓师出征,并且传谕全军,有敢不从号令者诛族。

安禄山所部兵马,同罗、奚、契丹、室韦等族兵将,起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以讨伐杨国忠之名,发动了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人如蝼蚁深感卑微。如日中天的大唐,突然爆发如此大的隐患,绝非偶然。唐军枝强弱干,社会矛盾加剧,杨国忠胡作非为,皇帝耽于享乐,边镇大将长期不睦,唐军过于强调武功,轻视团结异族。

这些原因集中到一点,终于爆发了一场空前的劫难,将大唐拉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大唐百姓承平日久,早就不知道战事。安禄山突然起兵,在其管辖的范围内一路南下,无不望风而降,或瞬间瓦解。瞬间控制河北全境,天下震动。

身在华清宫的玄宗皇帝李隆基看完奏折,这个时候才慌了神,立刻召杨国忠等人前来商议对策。

当时封常清和元载正好在华清宫,一同得到召见。元载当时是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而封常清则是入朝觐见。

杨国忠奏道:“陛下莫慌。臣以为安禄山只是虚张声势而已,只需遣一上将出关镇守,不消时日,必定能取下安禄山的首级。”

李隆基听了大喜,询问群臣:“谁可前往破敌?”

封常清慨然出列,奏道:“臣不才,愿前往洛阳打开府门招募四方豪杰,编练成军。率军渡河,取安禄山首级以献陛下。”

李隆基大喜:“壮哉!朕命封爱卿为范阳副节度大使,前往洛阳招兵御敌。”

“且慢!”声音洪亮,语气急切。

李隆基闻声扭头一看,果然是元载开的口。

元载不顾礼节,急忙出列奏道:“启奏陛下:安禄山蓄谋已久,其所部兵马势不可挡,东京洛阳又无险可守,不如退一步,打开府库招兵买马死守潼关。潼关易守难攻,若坚守不出,贼兵必定不能入。再派人遣朔方之兵及河东兵马,绕道东进,克大同进逼范阳,则可剿灭叛贼。另外派大将镇守南阳、睢阳,确保江南赋税不会因此陷落贼手。”

李隆基很不喜欢元载说的话,冷声道:“元卿所言不是正论,不能采纳。”坚持命封常清调兵,出潼关,讨伐安禄山大军。

封常清得令而行,领了虎符金印便出了华清宫。

元载专程前来相送。

局势如此紧张,两人脸上难免有些忧郁之色。

两人并辔而行,出华清宫一里路。

封常清勒住缰绳骑在马上,叉手道:“公辅兄就送我到这儿吧。明日我就东出潼关,赶赴洛阳。情况紧急,明日来不及面辞,还请恕罪。”

元载还礼,叹息道:“将军在陛下面前大言,倘若不能成功,恐怕陛下是不会放过你。天下事相机而断,望君珍重。恐怕以后,你我再也没有相见的可能。”

封常清仰天长叹:“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接着动容道:“我相信就算我死了,有公辅兄在,大唐可保平安。”

元载叉手相送。

夕阳西下,封常清消失在夕阳的余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