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李光弼能到朔方协助郭子仪,还有一段趣事。
当时朝廷夺情起用郭子仪的时候,李光弼尚在长安任职。元载在建议起用郭子仪后,又向皇帝举荐李光弼前往朔方军协助郭子仪东征。
元载的如意算盘是等李光弼积累足够的军功后,就请郭子仪举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这样帝国就能拥有两位能征惯战的大将,在帝国的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对安禄山的老巢形成巨大的威胁。
安禄山将寝食难安。
郭子仪入朝觐见玄宗,退朝时刚好遇到元载。
元载开门见山道:“今天下多事,百姓有倒悬之危,君臣有累卵之急。望姑父摒弃前嫌,能与李光弼将军通力合作,平息这场大乱。”
郭子仪叉手道:“早听说你在朝廷里,向陛下举荐我和李光弼。请放心,我会配合你让李光弼成为河东节度使。河东距离叛军最近,能随时切断叛军的南北联系,非李光弼不可。”
“姑父胸襟博大如海,小侄就放心了。”元载道。
这时,郭子仪想起一人,不禁仰天长叹:“记得王公在世的时候,曾对我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后必为患。如今一语成谶,而王公作古多年。”
元载也想起岳父王忠嗣,不禁怆然。
这些事都是私下交流,李光弼并不知情。
他曾经和郭子仪先后同为王忠嗣、安思顺麾下将领,一向是平起平坐。突然郭子仪成了他的顶头上司,还是出自同袍兼老部下元载的举荐,心里瞬间变得不平衡。
一向快人快语的李光弼,立马上奏朝廷,乞求告老返乡。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干了!
元载忙设下宴席,并邀请李光弼和郭子仪赴宴。
老友兼同袍的这个面子,李光弼还是给的。拿着请柬于次日前往元府,谁知在府门口竟然撞见郭子仪。
性急如火的李光弼,调头就走。
郭子仪一个箭步上前,拉住李光弼。
李光弼没好气的叫道:“我与将军同朝为将,将军已是雄飞高举似鲲鹏,我如草芥任人驱使,何必还要在我面前炫耀呢。你放心,我已经写好表文,上表天子自请开缺。”
郭子仪拱手道:“大唐遭逢乱世,百姓流离失所,上下一片惶惶。值此国家用人之际,我怎么舍得放将军离开呢。没有将军的支持,我怎么能够带兵出征呢?还请将军看在国事艰难的份上,与我协力共谋破贼大业。”说完,又深深的作揖。
李光弼见郭子仪如此礼遇,仰天叹息一声,只得点头答应。
元载出来正好见到这一幕,说道:“古有将相和,今有李郭和。同为国家,不分彼此。一定能够击破叛军,收复大唐河山。”
李光弼大感意外,忙问元载说这话的目的。
元载便把自己和郭子仪商议的事情,如实的告诉了李光弼。
李光弼听罢,虎目含泪,慨然道:“大丈夫一生得一知己足矣,我能有两位为国为民的同袍如此为大唐、为我考虑。还有什么遗憾呢!”
三人对拜起誓,定要扑灭安禄山的叛乱。只要一个人活着,就要把这件事继续下去。
于是乎,李光弼就随郭子仪来到了振武军镇。
如今郭子仪帐下人才济济,兵强马壮。只待各部兵马稍微熟练彼此,便可以领兵讨逆。
就在郭子仪刚完成召集兵马的时候,有消息传来:叛军高秀岩领兵来犯。
高秀岩曾经是王忠嗣的部下充任临洮军使,后来追随哥舒翰充任安人军使。再后来因为和哥舒翰不睦被哥舒翰假公济私,革职不用,高秀岩便到了哥舒翰的死对头安禄山的麾下,成为安禄山麾下大将。
安禄山听说郭子仪屯兵振武军镇,猜出郭子仪要东进夺取东陉关,打通朔方军和河东军的联系。在严庄的建议下,派高秀岩率精兵趁着郭子仪尚未准备充分,发动战争。
高秀岩此人骁勇异常,是一员猛将。
只可惜他碰到的是郭子仪等人,这群人都是那个时代天下最顶尖将领。
郭子仪得知此事,立刻召麾下诸将升帐议事。
当日,各路将领鱼贯而入。
外面鼓声雷动,三通鼓毕,郭子仪手捧敕书来到众人面前。
按规矩走完程序,郭子仪慨然道:“今逆胡安禄山造反叛唐,致使国家蒙难,百姓蒙祸。本将奉天子敕令领诸将讨伐逆贼,各部人马需依军令而行,如有违抗,军法从事。”
诸将道:“愿听将军差遣,为大唐社稷舍生忘死。”
郭子仪道:“叛将高秀岩领兵来犯振武军,此人骁勇作战。需要智取,诸将依我计行事,不得有误。”
诸将应声道:“是。”
郭子仪立刻做出了各种部署,准备迎敌。
不久之后,郭子仪亲领大军与高秀岩对峙于振武军驻地前数公里,那里地形开阔,适合大集团作战。
高秀岩看郭子仪军容严整,但人数不多,心生轻视,对左右笑道:“郭子仪这老儿兵少,今天必定被我所擒。”催动大军从正面进攻郭子仪。
连连大胜的叛军,此时士气正盛。只一轮猛攻,便把郭子仪打得节节后退。
高秀岩以前常听老上司王忠嗣夸奖郭子仪和李光弼如何如何厉害,很是不服,如今一番较量,发现他们果然言过其实。大喜过望,命令两翼骑兵包抄,务必将郭子仪大军合围。
战鼓擂动,杀声震天。
郭子仪看高秀岩所部骑兵在唐军两翼游走,隐隐有包围之势。觉察出高秀岩的意图,回顾身后,叫道:“公孙琼岩何在?”
一员面如重枣、威风凛凛的中年将领应声而出,应道:“末将在。”
郭子仪下令道:“汝立刻率领骑兵从两翼进攻高秀岩所部骑兵,务必使高秀岩包围我军的企图不能得逞。”
“得令。”公孙琼岩双腿夹了下马腹,手持马槊,一声大喝亲自带领骑兵冲锋在前,以锋矢阵冲击高秀岩所部骑兵。
双方交锋,马蹄声、兵器铿锵之声、喊杀声,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