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百四十二章 争执

既然卖了恩情给元载,就不在乎再卖一次。

严庄又道:“还有一事要告诉将军:安庆绪临走时,将拘禁在禁内的三十六名唐军将领尽数杀害,随意丢弃在乱葬岗。小人不忍心这些大唐的忠义之士暴尸荒野,命人收敛,现搁置在宫中。”

元载闻言只觉胸口一痛,往后一仰,差点栽倒。

幸亏刘晏及时上前,扶住元载。

元载捂着胸口,颤音道:“快带我去看一看。”

严庄应了一声“是”,带着元载等人到了他说的地方。

到了之后,映入眼帘的是多具冰冷的尸体。这些尸体都蒙着白布,因此看不清楚他们的容貌。

元载摘去头上的铁盔,静静的默哀三分钟,向这些英烈以示尊敬。含泪掀开一人面上的白布,仔细一看竟是程千里。

程千里充任河东节度副使,镇守上党。在与蔡希德交战中,不幸被俘。一直被囚禁在客省,不想死在此地。

元载放下程千里面上的白布,重新盖好。回头问严庄道:“哥舒翰的尸身现在何处?”

严庄答道:“东北角第一个便是。”

元载闻言来到严庄所说的尸身面前,揭开白布。只见哥舒翰紧闭双眼,苍老的面孔和死人的特殊气色,令人不忍再看。

“公昔日何等威名,竟然沦落至此。如果公当日死节潼关,是不是比这样窝囊的死法,更值得后人纪念。”元载缓缓的重新盖好白布,不禁仰天长叹。

次日,李俶率军入城。

元载在李俶面前提到,将这些被安庆绪杀害的唐军将领厚礼埋葬。

李俶有些犹豫:“这些将领都是降贼之人,怎么能厚礼埋葬他们呢?”

元载道:“他们被俘后没有为叛军服务,如何能算降贼。很多将领生前为大唐鞠躬尽瘁,不幸被俘获。叛军为了邀买人心,故意将他们关押并授伪职。如今叛军还没有平定,正好借此收拢人心。”

李俶觉得有理,便同意了。

元载选择风水好的墓地,将这群人分别埋葬。

下葬当日,唐军将领悉数到场。士卒们在下葬时,齐声吟唱《国殇》,闻者无不掩面而泣。

洛阳既然平定,接下来战略方向就是东征收复故土,以及携俘虏回朝献捷。

元载力主北上追击躲到邺郡的安庆绪,被李俶以兵少为由果断的拒绝。

再进谏,李俶又搬出肃宗,表示不适应北上。

这下把元载快气死了。安庆绪此时立足未稳,不趁这个时机进攻,等着叛军死灰复燃。

李俶置之不理,反而召集众人商议河南尹的人选。

在众人商议人选时,严庄自荐道:“卑下长期待在洛阳,更对叛军了解甚深。请朝廷考虑由卑下出任河南尹,为大唐镇守一方。”

说是镇守,很有可能是割据。

“东都乃是朝廷的陪都,岂能让投降之人出任。”刘晏说话很不客气,“朝廷应该另选人才,出任河南尹。”

李俶问道:“足下以为谁出任河南尹合适呢?”

刘晏昂首道:“不才正是下官。”

李俶哈哈大笑,便答应了刘晏的自荐。

严庄心里暗暗恨得牙痒痒,只是有李俶和元载等人在,不敢显露出来。

就在众人商议之时,忽然有人来报说:“回纥骑兵有异动,似乎在就地集结。”

李俶听了这话,大惊失色。猜测是回纥要履行和皇帝的约定,劫掠洛阳。

元载道:“事不宜迟,你们先行商议后续。我自回营领兵,震慑回纥群小。”径直出去,骑着马头也不回地走了。

“妹夫!你等一下。”李俶跟着追了出来,却不见元载的身影。

李俶环顾四周,心道:“这下可糟了!到了这个紧要关头,和回纥闹出矛盾,极为不明智。”

严庄及时现身,献策道:“洛阳府库存有大量的绢帛,广平王可以送给回纥,以消弭兵灾。”

李俶听了,深以为然。便立即派人从洛阳府库取了近十万财帛,送给回纥的叶护太子。

叶护太子收到财帛,立刻收兵回营。

元载等回纥回去,这才领兵回营。

李俶连夜到元载所住的营帐,责备道:“你怎么能如此不顾大局!竟然和回纥骑兵当面起冲突。我军刚刚收复洛阳,叛军尚未平定,还需借重回纥。你这个时候闹这出,以后如何收场!”

“什么?大局?如果太上皇和陛下有一丝一毫的顾全大局,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元载憋在心里很久早就想说了,借着这个机会一股脑儿的说出来。

又道:“远的不说,就说现在。安庆绪刚刚逃到河北,我大军不趁此时追击,却滞留在洛阳。这就是顾全大局吗?”

“那是为了迎接太上皇还京!”李俶解释道,“如果此时传来兵败的消息,对迎回太上皇不利。”

“是担心太上皇回京的时候,叛乱已经平定大半,无法再养寇自重。无法再玩辞让皇位的戏码吧。”元载直言不讳的说道。

“你!”李俶震惊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别以为人人都是傻子,我只是不想戳破这层窗户纸罢了。”元载这次是彻底的爆发,“我是真的不明白!怎样的大局需要牺牲整个大唐的未来,为之陪葬。”

李俶默然不语,整个人心神激荡。

他还没有见到过有人敢这么说话,说话的人竟然还是自己的亲妹夫。

如果这种话传到皇帝或者太上皇的耳朵里,闹得不好,别说元载要受处罚,就连自己都跟着遭殃。

李俶悻悻地道:“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千万不要再对他人提起。否则你的性命,必然不保。”

元载叹了口气道:“这是我对广平王的忠告,不要为了一己之利益,牺牲大唐的未来。”

李俶道:“首先是保住自己的性命,再谈大唐的未来。”

元载望着满天繁星,心想,“君贤臣明”的局面,自己注定是遇不到了。广平王目前没有出现像陛下那样的情况,但是苗头出现了。

到了该抉择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