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来瑱入朝觐见天子,完好无损的回去襄州。其他各镇节度使,也陆续入朝。
元载因担心他们会带兵在长安附近胡作非为,命潼关守将高庭晖排兵布阵,立下一块告示在关前,上面写着:胆敢伤一百姓,杀无赦。
同时陕州刺史奉元载命,对各镇节度使以礼相待,物资供应方面尽量满足,令各镇节度使都没了借口。
元载又调右神策军主将李日越沿着潼关一线调重兵布防,使那些节度使连别的心思都没有了。乖乖的入朝觐见,接受朝廷的一系列安排。
不过,元载出于维稳的需要,暂时没有调动节度使的打算。
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有三个人没进京,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
元载虽然不怀疑他们的忠心,但是必要的防备是必须有的。
大唐广德元年七月初三日,元府上下一片热闹,到处张灯结彩。全体换上了新做的衣服,简直堪比过年。
上午巳时一刻,元府正门豁然大开。
元载这一日身着浅紫色翻领圆领袍,头戴软脚幞头,腰围金带,脚蹬皂靴,腰挂金鱼袋,自有一股威严,令人不敢正视。
自他之下各妻妾、儿子儿媳和女儿们都盛装随他来到大门口。
因为有个大人物即将到来。
仅过去一盏茶的时间,但见一辆马车缓缓向元府驶来,在大门口停稳。从车上走下来一个须发黑白相间的老人,眼神锐利,浑身散发着兵戈之气。令见惯了长安风流的人,都心头一凛。
元载上前一步,叉手道:“小子元载携全家老幼,恭迎太尉到府。”
太尉,正是李光弼的官位。
李光弼叉手还礼,笑道:“老夫入朝,不过是一件小事,怎敢惊动元相,为老夫接风洗尘。”
元载笑道:“末将早年一直追随在太尉的麾下,永远是太尉的部下。今日太尉到了长安城,岂有不迎接之理。”
李光弼微笑的再拜。
元载随后为李光弼一一介绍着的妻妾,儿子儿媳和女儿们,然后请他入内。
李光弼一一见礼,非常有礼貌。
众人入内,王韫秀率内眷离开前厅。
其他人也不方便打扰,在元载同意的情况下各自散了。
宽敞的大厅里,元载和李光弼对坐,面前桌上摆放着酒菜。
元载亲自为李光弼斟酒,笑道:“太尉到了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千万不要拘谨。”
李光弼捋须笑道:“老夫此前待在赵州,看着大唐在元相治理下逐渐太平,老怀安慰。尤其是此次进京,老夫更是佩服元相的远见卓识。那些在地方作威作福习惯了的节度使,见到这阵仗都发憷。”
“太尉可称呼我的表字公辅,或者是直呼我的名字。”元载谦虚道,“请不要元相、元相的称呼,末将有些不习惯。”
李光弼摆了摆手道:“如今元相是朝廷右相,岂能错叫。”
元载笑了笑,便没在这个问题上面继续纠结下去。
“我一直在想江淮一带缺乏像太尉和汾阳王这样震慑一方的将领,不知道太尉能不能举荐一位呢?”元载诚心的问道。
李光弼却摇头道:“天下名将如凤毛麟角,岂是那么容易得到。若说真有人合适的话,非元相亲自前往不可。”
元载哈哈大笑,一方面是谢李光弼的夸奖,一方面是感慨缺乏像张巡那样的名将扼住咽喉,防止江南赋税重地落入他人之手。
李光弼却道:“虽说如此,但有可用之将,譬如田神功,此人虽然武将出身,难免傲慢。但他用兵得法,且忠心报国,可以托付重任。”
元载默默的记住了。
两人饮酒一喝就是好半天,直到夕阳西下,尽欢而散。
李光弼醉醺醺的站起身,告辞道:“老夫要回去了,改日再叨扰。”却因一个晃神没站稳。
幸亏元载眼疾手快,及时起身把他扶住。
“太尉要有自知之明,老了就是老了,该找个人随时伺候着。”元载名为埋怨,实则是关心。
李光弼笑道:“老夫的确是老了,但看公辅也头生白发。”伸手从元载头上拔出一根白发,在元载眼前晃了晃。
两人哈哈大笑,同时感慨万千。
元载道:“还记得我们同在岳父帐下,太尉是我的上级。那一日,我和我家夫人闹矛盾。太尉躲在后面偷看,担心我们意气用事。天寒地冻,太尉的鞋子都拔不出来了。”
李光弼同样感慨道:“那时的我们都年轻,真是好啊。”说着话,往正门走。
“谁说不是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元载扶着李光弼走。
“倘若有一天我不在的话,北方边境就要公辅多加注意。”李光弼突然道。
元载连啐了几口,叫道:“太尉尽说些晦气话,我相信你一定能长命百岁,看我如何重振大唐。”喝多了酒,变得气概万千。
李光弼听了,哈哈大笑道:“老夫真的很期待呢。”接着话锋一转,说道:“李宝臣、李怀仙、田承嗣都心怀异志,不能不提防。”
元载点头认可这个说法。
李光弼继续道:“李宝臣其人本领不差,但其子李惟岳难成大器。李宝臣本人全赖亲信部下王武俊为之出谋划策,引为心腹。像王武俊这样的聪明人,想必公辅一定有办法对付。”
元载又问道:“李怀仙呢?”
李光弼道:“李怀仙自恃僻远,最是骄横。此人一旦有变,公辅可效法曹孟德、司马懿故事,杀其不备。还可以引用朱泚兄弟为内应,一战可定。”
“田承嗣呢?”
“田承嗣最是狡诈,城府极深。但他的儿子田华等人不足为虑,最担心的是田承嗣之侄田悦。但田悦以侄子身份,名不正言不顺,想必公辅有办法解决吧。”
元载一一记下。
说话间,两人到了府门外。面对面,深深的作揖。
李光弼登上马车,离开元府。
元载目送着马车的远去,挥手道别。
李光弼于广德二年,也就是次年七月十四日病故,享年五十七岁。代宗为其辍朝三日,遣使吊恤其母,追赠太保,谥号“武穆”。
根据新唐书记载: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