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飞逝,转眼到了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二月。
这一年,开局似乎就不利。
开春时节,本应该阴雨绵绵,竟然天不降雨。到了二月末,依旧如此。
元载为此忧心忡忡。
政事堂,元载盘膝而坐,面对百官道出自己的担心:“朝廷先后经历安禄山和史思明及其余党的叛乱,长达八年之久。百姓锐减,田地荒芜。再这样下去,长安城全体人员只能去洛阳躲避饥荒。”
“如果不去洛阳,长安粮食价格必然暴涨,百姓不知道要饿死多少。”元载提出自己的主张,让大家一起讨论。
“不妥。”耿直的刑部尚书颜真卿直言道,“东都曾长期控制在逆贼手里,财富和粮食被搜刮一空。再也不能像太宗朝那样去洛阳就食,必须另想办法。”
元载也觉得不行,不禁皱眉,感到棘手。
户部尚书刘晏出主意道:“下官有一个办法可以为朝廷运送粮食,稳定物价。”
“莫非是疏通汴水?”户部侍郎第五琦猜测道。
“正是。”刘晏分析道,“自安史之乱以来,汴水堙塞,漕运改从江、汉以抵梁州、洋州,水路迂险,劳费甚巨。”
“当时战乱频繁,纯属不得已之举。如今朝廷已然安定,只要大力疏通汴水,便可以直达长安。”刘晏自信满满的道:“如此这般,每年运米数十万石以给关中。”
百官听了,频频点头。
“只是……”刘晏面有难色。
元载问道:“尚书尽管说,只要我能帮忙办到,绝对不含糊。”
刘晏道:“我一人恐怕无法在执掌朝廷赋税的情况下,再主持汴水疏通工作。”
元载明白了:“你心里所想,本相都已经知道了。但请放心,本相自有安排。”
刘晏连声道谢。
第五琦眉头一皱,隐约猜出元载的安排。
元载道:“天下初步安宁,必须要休养生息。着户部妥善安排,在今年内将大唐境内户籍全数报上来。此事就交给包佶,务必在年前完成。”
包佶出列道:“下官领命。”
“散了吧。”元载起身,第一个走出政事堂。
代宗在元载的建议下,下诏任命户部尚书刘晏为都畿道、河南道、淮南道、江南道、湖南道、荆南道、山南东道转运使、常平使、铸钱使、盐铁使等。
侍郎第五琦为京畿道、关内道、河东道、剑南道、山南西道转运使等职务,分别管理国家的财政赋税。
代宗又依照元载奏请,免去裴遵庆吏部尚书之职,改由颜真卿担任,负责官吏的选拔。
颜真卿审查处理优劣分明,朝廷风气为之一清。
就在大唐臣民以为天下安定时,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塘报送抵长安城。
兵部尚书杜鸿渐拿到塘报,匆匆看过,不敢丝毫怠慢。因元载已回家休息,便拿着塘报驱车赶到元府。
杜鸿渐在书房见到元载,并送上塘报。
元载看了,生气道:“仆固怀恩竟然密谋夺取太原,好大的胆子。”将塘报狠狠的扔在地上。
杜鸿渐从容捡起塘报,说道:“元相不要生气。此事纯属辛云京一面之词,不能够轻信。”将塘报放在桌案上。
这杜鸿渐出身朔方军,对河东军不太对付。因此在说话的时候,立场自然而然的站在仆固怀恩一方。
元载气愤道:“塘报上面详细写明了河东都将李竭诚是如何密谋的供词,恐怕并不是假消息。”
杜鸿渐听了,知道元载主意已定,不好再说什么,选择沉默。
元载怒气稍微平息,对杜鸿渐道:“此事你暂且不要对任何人提起,等我琢磨一下再做决定。”
杜鸿渐应了一声“是”,便退了出去。
元载看着桌案上的塘报,心情变得十分的复杂。
从内心而言,元载不希望朔方军乱。作为大唐目前为止唯二的军事集团,朔方军代表了大唐的实力。如果乱了,对朝廷的休养生息的国策不利。
另外一方面,元载却可以借口朔方军大乱,继续行使天下兵马副元帅的权力,堂而皇之的将兵权握在手中。
这时,书房里走进来一个身着红色衣裙的妇人,黑亮的长发,头绾风流别致望仙九鬟髻,轻拢慢拈的云鬓里插着拔珠玳瑁簪。整个人显得端丽冠绝,皎若秋月。
来人正是仆固忠婧。
她自从嫁给元载,便不再像以前那样放鹰逐犬,而是在家经常和回纥公主述律绰一起下棋。
刚才碰巧经过,听到这段对话立即引起了警觉。等杜鸿渐走后,进屋面见元载。
元载平静的看着仆固忠婧,叹息一声,问道:“你父亲突然反叛,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
仆固忠婧道:“自朝廷动荡以来,父亲愈发骄横。尤其是在和回纥关系亲密的情况下,更是妄蓄大志。父亲把我嫁出去,恐怕也是因为我常常劝他的缘故。”
元载听了,沉声道:“你不怨我!”
仆固忠婧微笑地摇头,说道:“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也。我会为父亲上一抔土,但绝对不支持他反叛大唐。”
元载顿时眼中含泪,上前搂着仆固忠婧,无语凝噎。
十日后,河东传来惊人的消息,仆固怀恩派儿子仆固玚攻打河东,被辛云京成功的击退。
紧接着,又传来消息,说是仆固怀恩派使者前往回纥请求援军,回纥可汗竟然同意了。无独有偶,也有仆固怀恩的使者前往吐蕃,游说吐蕃赞普出兵攻打大唐。
回纥骑兵已经在增援的路上,吐蕃联合南诏国从西南入侵剑南道。吐谷浑、党项等族在河西作乱。
一时间,大唐遍地烽烟。
大唐内外,无不看向元载,等待他的动作。
而元载人呢?竟然连日不上朝,专心在家钓鱼。
有人在想元载是不是要当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又有人恶意的猜测元载是在趁机要挟天子,给他更多的权力。
种种猜测,不一而足。
这不可避免的引起代宗的担忧,不好明诏传元载入宫,便想了个办法,以思念小女婿为名,让和政公主携元师古入宫觐见。